第二百八十五章 为皇权服务
推荐阅读:夜无疆、天人图谱、万古帝婿、从水猴子开始成神、我在前世命格成圣、星武纪元、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终极火力、道与天齐、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司马先生但说无妨,朕洗耳恭听。”刘襄沉声说道。
“陛下之太学效仿夏序、商学、周痒,是为我大汉文教最盛之处,那所招学子必然应有相应之门槛,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录用士子?”司马季主谨慎的问道。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教育被官方垄断,痒学序这种最高学府所招纳的学生都是王族贵族、公卿子弟,寻常百姓根本没有进修的可能性。
“学在民间”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然而随着秦朝的建立,私学遭到了官方打压,教育再次被官方垄断,到了汉代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使得司马季主内心有所忧虑,怕刘襄建立的太学和夏商周三代学府一样,只面向王公贵族,而不面向天下贫寒子弟。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朕创太学乃为我大汉培育人才,使得朝堂与郡国有可用之仕才,利民而兴国。”
“太学学子可有两种入学途径,一者直接由太常从天下各地挑选十八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刘襄缓缓说道。
“陛下圣明。”司马季主闻言躬身一礼道。
在司马季主看来,刘襄的第二条招生办法无疑是照顾贫寒子弟的最好办法,“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这无疑是给了天下贫寒子弟一个入太学进修的机会。
如今大汉的文化发展还在恢复阶段,贫寒子弟与世家大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相差较大。贫寒子弟每日都要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多少读书游学的机会;而世家大族子弟自幼就会接受蒙学,族内还会资助财物供自家子弟四处游学。
如果单纯靠才学高低来筛选太学学子,那么贫寒子弟能入选者寥寥无几,除了极少数自身天赋极高的外,贫寒子弟根本无法与世家大族子弟竞争。
“看来司马先生是担心太学无贫寒子弟立锥之地啊!朕既为天子,那么自当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断然不会让天下学子出现明珠蒙尘的情况。”刘襄笑着说道。
“陛下考虑周到,是臣唐突了。”司马季主恭敬道。
“无妨,不知各位博士还有何疑惑,都可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虑。”刘襄缓缓说道。
“陛下,老臣有一疑问。我等诸博士分属儒、道、法等不同学派,到时我等该如何教导学子,是由学子自由选择师者,还是由我等主动收徒?”张恢开口问道。
张恢话音刚落,众人都打起精神等待刘襄开口回答,相比司马季主的问题,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关心。
正如张恢所言,他们分属不同学派,自然都希望自己学派的学子人数能压其他学派一头,自身学派人数越多,影响力也就自然而然的越大。
“朕长于齐地,自幼闻稷下学宫之盛名。黄老、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并存于稷下,百家学者们聚集一堂,以自家学问与他家学者展开辩论,学风昌盛。”
“慎到、申不害、孟子、荀子等百家圣贤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与辩论,百家名士多出于稷下学宫。太学师生关系当效仿稷下学宫,学生可以自由寻师求学,老师可在太学公开讲学。”
“每位博士都有专属学堂用于教学,每名博士可聘请一至五人作为博士助教,协助教学;每一学派众博士推选出一人作为本学派学长,对负责太学祭酒负责,管理本学派博士与学子;各学派学长与太常商议祭酒人选,由朕亲自任命。”刘襄缓缓说道。
刘襄并不打算让儒家一家独大,他更想让大汉学坛“百家争鸣”,学界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气象,而太学就是最好的“百家争鸣”阵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哪里需要用儒家思想来治国,“独尊儒术”也不过是汉武帝用来加强集权的一个手段罢了。历史上汉武帝嘴上说着“独尊儒术”,可实际治国既有儒家的德治,也有墨家的人治,更有法家的刑治。
刘襄之所以不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除了保持大汉学风的繁荣外,还有一个重用原因,他怕自己的后辈出现一个汉元帝式的皇帝,真的相信这套说辞,然后被儒家学说给忽悠瘸了,成为了所谓的“大圣人”。
“陛下圣明!”众人应道,对于刘襄的安排颇为满意。
听到刘襄的话后,穆生、白生等儒家大儒最为开心,这些年儒家的发展速度很猛,儒家人数急剧增长,隐隐有成为天下第一大学派的势头。
唯一阻碍儒家发展的就是黄老之学,可大汉的官方学说是黄老之学,公卿大臣中有一大堆黄老之学的拥护者,他们断然不会让儒家独大。
可如今皇帝允许百家学派在太学中自由竞争,这不就是给他们儒家更大的发展空间嘛!一旦儒家成为太学中的显学,通过太学生的宣传,毕竟能取代黄老之学的地位。
“若是诸位博士没有意见,那朕便谈谈朕对太学师生的要求。”刘襄沉声说道。
“臣等恭听圣意。”众博士官恭声道。
“周无德,秦暴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赤帝之子转生为高皇帝,开创我大汉基业。朕即位以来,励精图治,使我大汉百姓丰衣足食,得九鼎而受天承命。”
“我大汉君主乃是五帝感应人间而转生,天下子民理应对君主保持敬畏。太学博士官可议论朝堂施政得失,然不得议论我大汉君主;太学生一旦有妄议君主言语,忤逆君主行为者开除学籍,交于廷尉府审判。”刘襄缓缓说道。
刘襄不能保证大汉的朝堂一直都是清明上进的,哪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奸臣,而朝堂腐朽,百姓的生活就会不好过,就会对皇帝产生不满,揭竿而起,倒昏君。
所以刘襄要转移矛盾,在太学生脑海中树立大汉皇帝是神圣而无私心这一形象,百姓生活过的不好是朝堂出现了奸臣,让太学生这一知识群体成为大汉皇权的捍卫者。
在座的百家博士官都是老油条,对于刘襄的真实想法自然清楚,稍加思索后,纷纷点头同意。
如今汉朝建立才二十载,对于秦朝的文化专制,这些百家博士官仍然记忆犹新,自然明白他们这些学派与一个王朝皇帝唱对台戏的下场就是身死道消,学派一蹶不振。
看见众人的反应,刘襄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凡太学生需将亲属朋友信息登记在册,太学生花名册一份由太学保存,一份由太常署保存。”
“太学生若有违反汉律者,依法处置,太学博士官不得徇私求情。在校太学生若有聚众过百之游行活动,需得太学与丞相府批准,私自聚众过百游行者,一律开除学籍,永不录用。”
在刘襄看来学子的运动感性大于理性,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长远来说不利于大汉的稳定统治。
刘襄作为后来之人对于这把双刃剑心有余悸,汉朝的太学生运动,明朝的东林士子都被有心之人利用过。
在刘襄看来太学生就好好学习,忠于刘氏皇族即可,然后再经过几年磨练,为大汉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不过听到刘襄的这条规定后,在座的博士官却犹豫不决起来了,他们内心十分的抵制,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
www.bq46.cc。m.bq46.cc
“陛下之太学效仿夏序、商学、周痒,是为我大汉文教最盛之处,那所招学子必然应有相应之门槛,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录用士子?”司马季主谨慎的问道。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教育被官方垄断,痒学序这种最高学府所招纳的学生都是王族贵族、公卿子弟,寻常百姓根本没有进修的可能性。
“学在民间”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然而随着秦朝的建立,私学遭到了官方打压,教育再次被官方垄断,到了汉代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使得司马季主内心有所忧虑,怕刘襄建立的太学和夏商周三代学府一样,只面向王公贵族,而不面向天下贫寒子弟。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朕创太学乃为我大汉培育人才,使得朝堂与郡国有可用之仕才,利民而兴国。”
“太学学子可有两种入学途径,一者直接由太常从天下各地挑选十八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刘襄缓缓说道。
“陛下圣明。”司马季主闻言躬身一礼道。
在司马季主看来,刘襄的第二条招生办法无疑是照顾贫寒子弟的最好办法,“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这无疑是给了天下贫寒子弟一个入太学进修的机会。
如今大汉的文化发展还在恢复阶段,贫寒子弟与世家大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相差较大。贫寒子弟每日都要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多少读书游学的机会;而世家大族子弟自幼就会接受蒙学,族内还会资助财物供自家子弟四处游学。
如果单纯靠才学高低来筛选太学学子,那么贫寒子弟能入选者寥寥无几,除了极少数自身天赋极高的外,贫寒子弟根本无法与世家大族子弟竞争。
“看来司马先生是担心太学无贫寒子弟立锥之地啊!朕既为天子,那么自当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断然不会让天下学子出现明珠蒙尘的情况。”刘襄笑着说道。
“陛下考虑周到,是臣唐突了。”司马季主恭敬道。
“无妨,不知各位博士还有何疑惑,都可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虑。”刘襄缓缓说道。
“陛下,老臣有一疑问。我等诸博士分属儒、道、法等不同学派,到时我等该如何教导学子,是由学子自由选择师者,还是由我等主动收徒?”张恢开口问道。
张恢话音刚落,众人都打起精神等待刘襄开口回答,相比司马季主的问题,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关心。
正如张恢所言,他们分属不同学派,自然都希望自己学派的学子人数能压其他学派一头,自身学派人数越多,影响力也就自然而然的越大。
“朕长于齐地,自幼闻稷下学宫之盛名。黄老、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并存于稷下,百家学者们聚集一堂,以自家学问与他家学者展开辩论,学风昌盛。”
“慎到、申不害、孟子、荀子等百家圣贤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与辩论,百家名士多出于稷下学宫。太学师生关系当效仿稷下学宫,学生可以自由寻师求学,老师可在太学公开讲学。”
“每位博士都有专属学堂用于教学,每名博士可聘请一至五人作为博士助教,协助教学;每一学派众博士推选出一人作为本学派学长,对负责太学祭酒负责,管理本学派博士与学子;各学派学长与太常商议祭酒人选,由朕亲自任命。”刘襄缓缓说道。
刘襄并不打算让儒家一家独大,他更想让大汉学坛“百家争鸣”,学界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气象,而太学就是最好的“百家争鸣”阵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哪里需要用儒家思想来治国,“独尊儒术”也不过是汉武帝用来加强集权的一个手段罢了。历史上汉武帝嘴上说着“独尊儒术”,可实际治国既有儒家的德治,也有墨家的人治,更有法家的刑治。
刘襄之所以不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除了保持大汉学风的繁荣外,还有一个重用原因,他怕自己的后辈出现一个汉元帝式的皇帝,真的相信这套说辞,然后被儒家学说给忽悠瘸了,成为了所谓的“大圣人”。
“陛下圣明!”众人应道,对于刘襄的安排颇为满意。
听到刘襄的话后,穆生、白生等儒家大儒最为开心,这些年儒家的发展速度很猛,儒家人数急剧增长,隐隐有成为天下第一大学派的势头。
唯一阻碍儒家发展的就是黄老之学,可大汉的官方学说是黄老之学,公卿大臣中有一大堆黄老之学的拥护者,他们断然不会让儒家独大。
可如今皇帝允许百家学派在太学中自由竞争,这不就是给他们儒家更大的发展空间嘛!一旦儒家成为太学中的显学,通过太学生的宣传,毕竟能取代黄老之学的地位。
“若是诸位博士没有意见,那朕便谈谈朕对太学师生的要求。”刘襄沉声说道。
“臣等恭听圣意。”众博士官恭声道。
“周无德,秦暴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赤帝之子转生为高皇帝,开创我大汉基业。朕即位以来,励精图治,使我大汉百姓丰衣足食,得九鼎而受天承命。”
“我大汉君主乃是五帝感应人间而转生,天下子民理应对君主保持敬畏。太学博士官可议论朝堂施政得失,然不得议论我大汉君主;太学生一旦有妄议君主言语,忤逆君主行为者开除学籍,交于廷尉府审判。”刘襄缓缓说道。
刘襄不能保证大汉的朝堂一直都是清明上进的,哪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奸臣,而朝堂腐朽,百姓的生活就会不好过,就会对皇帝产生不满,揭竿而起,倒昏君。
所以刘襄要转移矛盾,在太学生脑海中树立大汉皇帝是神圣而无私心这一形象,百姓生活过的不好是朝堂出现了奸臣,让太学生这一知识群体成为大汉皇权的捍卫者。
在座的百家博士官都是老油条,对于刘襄的真实想法自然清楚,稍加思索后,纷纷点头同意。
如今汉朝建立才二十载,对于秦朝的文化专制,这些百家博士官仍然记忆犹新,自然明白他们这些学派与一个王朝皇帝唱对台戏的下场就是身死道消,学派一蹶不振。
看见众人的反应,刘襄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凡太学生需将亲属朋友信息登记在册,太学生花名册一份由太学保存,一份由太常署保存。”
“太学生若有违反汉律者,依法处置,太学博士官不得徇私求情。在校太学生若有聚众过百之游行活动,需得太学与丞相府批准,私自聚众过百游行者,一律开除学籍,永不录用。”
在刘襄看来学子的运动感性大于理性,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长远来说不利于大汉的稳定统治。
刘襄作为后来之人对于这把双刃剑心有余悸,汉朝的太学生运动,明朝的东林士子都被有心之人利用过。
在刘襄看来太学生就好好学习,忠于刘氏皇族即可,然后再经过几年磨练,为大汉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不过听到刘襄的这条规定后,在座的博士官却犹豫不决起来了,他们内心十分的抵制,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0/646/8120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