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出现在大汉朝的罗马高架

推荐阅读:神农道君道与天齐宅男侵入動漫世界浪痞天倾之后逆天邪神夜无疆剑修来自合欢宗(高h np)快跑,这个文明开挂了!山海提灯

    第798章出现在大汉朝的罗马高架

    甄荣在内堂观摩蔡琰创作《洛神赋》、为即将到来的神棍行径造势。一群女人切磋文学和绘画技巧,自然能八卦很久。

    外面男人们谈公务,差不多也把相关的情况都沟通清楚了。

    诸葛瑾老婆在内院得知的那些关于正事儿的消息,诸葛瑾在外面也全都知道了,而且技术细节比他老婆所知更多,具体无须赘述。

    李素跟他们谈论之间,工曹从事桓阶入内来报,说是李素想见的献策凉州、西域名工已经来了,李素就跟诸葛瑾、诸葛亮示意:

    “那我们一起考校一下,看看能想出雒阳新城防涝、整地、汲水矛盾的贤才,究竟是何人物,具体如何施行。”

    诸葛兄弟:“正好一并开开眼界,看看竟是何等样人。”

    尤其是诸葛亮,他自己也很在行理工科知识和思维,他老婆也是个善于工巧的。只不过他们更多专精于机械发明,而不是土木工程,算是术业有专攻。

    这次李素的难题抛下来之后,诸葛亮和黄月英也都有帮着琢磨,只是还未有成果。

    不一会儿,桓阶就带了一个十几岁的粗手大脚的少年人入内,手上捧着几卷秘卷,还有一个大木盒子,不知里面装了什么东西。

    此人看起来非常年少,应该连十五岁都不到,不像是该出来做事的年纪。

    李素很是惊讶,他不相信一个这么年少之人,就能想出通盘可行的工程技术方略,莫非这少年只是一个来解说的、背后真正动脑子的人还没来?

    李素自然而然语气威严地问:“孺子何处人士?出身如何?你如此年少,一会儿要说的方案,可是确由你自己所想?”

    那少年倒也不敢有天才倨傲,先恭敬下拜行礼。

    毕竟面前的是大汉文臣第一,当朝司空,开了三百金到千金的重赏张榜求贤来的,哪怕有真本事的人,也不敢狂。

    少年答道:“在……在下三辅扶扶风郡人士,名叫马钧,今年周岁十三。不……不过司空别看我年少,我……我在工巧一道,颇有心得。

    两年前就随族人游历金城郡,见识了兰州的刘家峡堰,还曾在徐府君主持当地工务时,略微献策参与、还结交相识了不少汇聚到兰州的西北能工巧匠,甚至有慕大汉重开商路而来的西域异士……”

    马钧说话经常会有卡顿结巴,显然也是个不善言辞的,属于跟韩非子一样遇到专业问题下笔滔滔不绝,但让他口述汇报就说不清楚。同时又叙述飘忽不着重点。

    不过,听了马钧自报名字时,李素就已经记起这个人了。

    毕竟马钧虽然在《三国志》上不算什么人物,但在后世的知名度却比很多三国名将名臣还高——

    主要是因为后世李素生活的那个年代,宣扬古代工业技术成就属于政治正确,马钧、沈括这些古代技术人员的列传,都是能节选进文言文课外读本的。

    基本上高中语文认真看的学生,都知道这些人。

    而从马钧口述来看,他这一世的成长,显然比原本的早年人生轨迹还要多很多蝴蝶效应的“奇遇”。

    主要是因为前几年李素在凉州的兰州城规划了那么多基建工程,让徐庶修了刘家峡这种级别的水利、还有那么多纺纱工场织棉布工场,吸引了大量西北工科人才去游历学习,结果让马钧也有了一定的超发育。

    (注:马钧的生卒年不详,但他历史上的事迹主要是在魏明帝时期,以及后来秦朗、曹爽权重的那些年。也就是在230~250年活跃。

    哪怕按照当时已经五六十岁高龄来算,逆推三四十年,也就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所以我暂时设定他目前十三四岁年纪,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还在游学期间,需要其他人的配合和切磋,这样比较合理。)

    李素既然已经知道了马钧来历,也就不想再多听履历琐碎。他微微抬手,示意直接讲重点:

    “后生可畏,不过,还是先回答问题——你既不善言辞,为何你们一行还要让你来汇报?今日要说的,都是你的成果么?”

    马钧有些羞愧,也不知是为自己的口才笨拙说话东拉西扯,还是为自己的技术成就不够扎实。他想了很久,组织好语言才磕磕巴巴说:

    “不敢欺瞒司空,在下在这次‘解决大规模汲水’和‘依托毕圭苑故址修北场贡院’这两事儿中,设计巧思的贡献,确实不占主要,但想来也有三四成。

    之所以同行之人让我来汇报,是因为其余名工巧匠都是西域来客,言辞口舌尚不及我。随行虽还有安息通译,却不懂技术。

    一会儿要说的那些,虽不全是我发明的,但我至少理解吃透了,可以讲清楚。讲到技术问题,我便思路清晰,口齿便捷,还请司空给个机会。”

    (后面那些结巴的叠字我就不写了,省得水字,大家自己脑补马钧说话口吃。)

    李素看他倒也诚实,承认了自己十三四岁年纪,确实无法独力完成设计,而只是吃透技术原理、整理转述,这倒是不奇怪了。

    这就相当于只是个负责汇报PPT的。

    他也不多纠结,让马钧直奔主题,汇报技术部分,也让这个说话结巴的工科人才找回点自信。

    至于人事,一会儿聊完技术再了解也不迟,这才是尊重技术人员之道。

    李素点点头:“那就先挑个最重点的说吧,如果把雒阳新城盖在邙山缓坡台地上,如何解决汲水?好好详细阐述。”

    听李素终于问到技术,少年马钧精神一振,口吃也缓解了很多,整理了下思路,便开始陈述:

    “雒阳新城,如果设在河洛交汇处西岸的邙山东坡、南坡,确实会汲水困难。我们估算过,有两条法子可以解决,分别可以满足十万人规模级别的生活用水和百万人级别的生活用水。

    早期新城人如果不多,朝廷的一次性工程投入也不肯太大,那就直接在洛水北岸上游十几里处挖侧渠引水、在略高于下游的位置,挑选邙山坳口堰塞、形成巨大的蓄水池甚至小湖泊。

    然后,再辅之以我们设法改良后的新式翻车、轮水车往这个高处的堰塞湖提水,引流到城中。此法前期投入小,但使用过程中每年成本高。”

    李素摆摆手:“持重之见,但也是老生常谈而已。靠翻车汲水供那么多人口,把河边造满都不够。说说你们今早奏文里提到那套‘费用巨而一劳永逸’的激进方案吧。”

    马钧深呼吸了一口气,似乎在斟酌李素有没有这个魄力,然后抛出了一个让李素震惊的方案:

    “第一套方案,确实运行起来贵,而且治标不治本。要治本,就要花费至少数十亿钱!可以从伊水中游、龙门伊阙这一带伊水流出伏牛山之前、选河水落差还没急剧下降的位置;

    提前截流引流,另走一条凭空新修的引水河道,算好全程坡度,徐徐下降,飞架三四十里,穿过伏牛山与北邙山之间、原伊川低洼河谷最狭窄的部分,

    然后可以贴着北邙山再修一条沿着山势走向的河道,加上沿着伏牛山伊阙山势的那部分渠道,这两部分加起来,大约七八十里,最后可以一直引到雒阳新城!

    这个计划里,在伏牛山和北邙山上修的七八十里引水河渠,施工花费还不会太多,因为可以沿着原本山势落差依托,也就比挖同样距离的平原运河差不多贵,甚至更便宜,因为引水渠的水量、截面积不需要运河那么大。

    估计战国时魏人挖鸿沟,每百里靡费折合秦半两十亿钱,现在技术进步了,还用不了那么多,八十里大约六七亿。

    这里面关键最费钱的,就是拿三四十里架空横跨伊洛河谷的部分,得用石料修葺高架水渠,每里花费至少是平原上修运河的十倍开支,平原上百里十亿,这个就是一里一亿。

    若能投入四十亿钱,可一劳永逸解决雒阳新城将来百万人用水,而且还能防止雒阳新城因为选址低洼遭遇水患。在下一开始不敢说,也是怕司空被这个钱吓到。”

    李素也确实有点被这个报价吓到了,不过关注点却不仅仅是在钱数上。

    而是因为,他愕然发现,马钧拿出的方案,居然是“高架水渠”!

    他特么居然想在汉末修高架!

    这绝不可能是汉朝人自发的思维模式!

    “他来的时候,就说这几年在兰州游学献策、历练遇到过西域异客。现在居然能拿出高架水渠的方案,莫非……”李素想到此处,疑问几乎脱口而出。

    李素:“你的团队里,有比泰西封更西之地来的大秦名匠?!他们怎么会到安息来的?又怎么会辗转来的大汉?!”

    这下,就轮到马钧震惊了。他瞬间觉得李司空果然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居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李司空居然能知道自己在兰州工作历练时结交到的西域异客团队里,有自称罗姆国人、而汉人因班超甘英旧习,而惯常称之为“大秦”来的工程师。

    没办法,毕竟稍微学过历史的人,一听说在汉末这个时间点,有人修石砌大道甚至是石质高架引水渠,第一反应就会想到罗马帝国。

    当时东西方科技也算各有所长,欧洲是在罗马败亡进入黑暗时代后,才彻底落后的。汉朝有汉朝先进的地方,但是石造的城市公共基建部分,罗马人也确有其独到建树。

    博采众长,弃瑕取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没什么丢人的。

    李素似乎还应该自豪,因为他三年前配合关羽彻底扫平了郭汜余孽和凉州羌乱后,一方面大力发展西北工商,搞了兰州这个水力纺织业重镇、西北枢纽,又吸引了那么多西域客商,鼓励外贸,不然这些原本不该出现的“异域来朝”局面,也断然无法催生。

    说到底,这肯定也是李素的“招商引资”做得好。

    不过,也真是亏得马钧和他的西域同伙想得出这么天马行空的办法。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0/91/1170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