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杯酒释外戚
推荐阅读:宅男侵入動漫世界、浪痞、天倾之后、逆天邪神、夜无疆、剑修来自合欢宗(高h np)、快跑,这个文明开挂了!、山海提灯、绝对命运游戏、斗罗:血脉不够?脑子来凑、
第856章杯酒释外戚
刘备当天把李素刚教他的那点东西记了个七七八八,就暂且回宫,先吩咐安排其他政务了。干货太多,以刘备的学习能力还是要慢慢消化复习一段时间的。
何况这些事儿不用急,本来就是刘备看到了袁绍如过眼云烟权威崩塌、有感而发,需要找个心理医生疏解一下。而李素就像是恰好扮演了心理医生的角色。
众所周知,看完心理医生后回去的人,没几个是立刻遵照医嘱做起来的,都是心里舒坦了拖延症又要犯一犯。
好在制度建设本来就是百年大计,眼下先解决迫在眉睫的军政要务才是重点。
此后三四天,刘备一边让荀攸、法正讨论对赵云、张飞的军事部署,后勤支援,各方调度,忙得不亦乐乎。
李素不会去亲自过问细节,不过要害关节还是会提点一下,让朝廷的军事后勤决策都推进得四平八稳。
过程中,李素也不会去催促刘备,毕竟那天聊天属于彻底没有外人,喝酒后聊嗨了的状态。皇帝事后如果有丝毫反悔,那都是绝对不能劝也不能提醒的。
以刘备的人品,彻底反悔是不可能的,他也不想虐民,肯定是真心希望子孙长久稳定,百姓也免于再打仗。
不过那天酒后的很多决策,确实稍稍激进了一点,比如什么“把国史存几套到其他有文字的外国,警诫子孙别动做坏事后篡改历史掩饰的心思”,确实是步子迈大了点。
李素要是提醒刘备“你喝完大酒之后说过这话”,那不是明哲保身之道,要等刘备自己心态慢慢回忆起来,做好心理建设。
时间很快进入二月初,军事方面的决策都已经做好了,并且在农忙开始之前分别发给了张飞和赵云,让他们大体上按计划行事,细节上么自行裁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随着春耕农忙时节的到来,朝中民政事务也繁琐起来,要劝农,要组织调控生产。
尤其刘备这种强干涉经济活动的政府形态,调控工作就更多了,政府监察也就比较繁忙——
毕竟长安雒阳周边的农民百姓,都是连口粮都无法自给自足的,要种菜卖菜买粮,高度商业化。政府的调控工作压力就很大,要每个季度盯着物价,确保物价平稳。
不给奸商趁着蔬菜丰收的季节压低菜价囤涨粮价、盘剥农民的机会。
也不给奸商趁着蔬菜歉收的季节抢收购蔬菜涨价、盘剥长安市民的机会。
反正米价贵了种菜的农民亏,菜价贵了城里的工商业市民亏,一定要调控得很稳,必要的时候动用政府储备和指导价政策。
一时之间,长安朝廷的其他内政事务倒是显得没那么急切了。雒阳那边的民政也再次繁忙起来。
好在诸葛瑾在长安,诸葛亮在雒阳。这俩兄弟民政水平都不错,把两京这几个如今国内少数的“城市周边两百里内农民都种菜不种粮”的大都市物价调控得很好。
(成都也有如此规划,但成都的商业自发组织力强很多,奸商早年都被打击了,都还记得刘巴的护盘铁拳,所以不敢嚣张。市场会自行调控,不太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除了诸葛兄弟等人的努力,甄家这些具体经营者的自律,也对市场的平稳有颇大贡献。
整个过程中,李素在外人看来倒是没做什么工作。他这个丞相似乎当得很轻松,觉得什么都是小事,丢给下面的人自行裁定。
但只有刘备和李素自己知道,他在暗地里忙那些修饰史料的校定工作,那才是正统塑造的大事,值得丞相亲自过目。
……
刘备在二月下旬的一天,视察了相关工作之后,想起那天跟李素聊起的要设置内库卿的事儿,见甄俨、甄尧办事都还妥当勤谨,关键是已经很有钱了,也不太贪心。
就趁着这个机会,正式任命了甄俨为内库侍郎,甄尧为郎中,兄弟俩分管皇室内帑在两京地区的使用收支调度。
至于正卿或者说尚书的位置,暂时空缺着。毕竟甄家兄弟太年轻,资历不够,而且刘备也是要讲究制衡的,以后可以用别的外戚来平衡互相监督。
考虑到外戚和外戚之间多多少少有竞争关系,互相放水沆瀣一气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如果是糜竺重新入朝,当一个尚书当然是绰绰有余。糜竺不来的话,那就在吴家找个比吴懿吴班地位更低一些、但是懂点数学的亲戚来管。
让外戚管皇帝的皇室私财,这也很合理,就相当于让老婆管工资卡嘛。还能更好地切割外戚在其他方面的权力,内外分明,渐渐过渡消弭掉东汉以来外戚专权的问题。
刘备把这两项政府部门设置和具体人事任命的意思,递交朝议讨论的时候,众臣都没有异议,全部觉得皇帝的思路很对,外戚管皇室私财没有问题,一致通过。
通过了这项旨意后,刘备回忆起上个月跟李素商讨的一部分措施,有些一直不成熟也没实施,觉得现在可以趁热打铁推行一下。
他就顺带在朝议上提出要给韩信、窦宪等人平反,以及要奉祀屈原等事,另外就是希望朝臣都学习一下丞相和太傅主持新修的《史记索隐》,和蔡琰修订后的新版《汉纪》,领会文件精神,掌握重点修改的历史定性部分,也理解下华夏对整合四夷的正统依据。
刘备也算聪明,知道有些话是不能在朝堂上说的,尤其是背后的真实长远动机,但是那些表面举措是可以拿来讨论的。
对于皇帝要求大家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当然是没有一个朝臣敢反对,何况这些文件是太傅和丞相一起牵头编修的,谁敢说学问不行?
太傅那都是天下学界泰斗多少年了,丞相的《殿兴有福论》十二年前横空出世后,也是要封圣的。让其他文官学习,那是给他们进步的机会。
所有人纷纷表示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学习领会,到时候还会给皇帝回一份表,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刘备表示没必要,下个月丞相会组织大家开“读书会”,群臣各自分组讨论学习心得就好了。到时候顺便再说说如何把这些史学研究,加入到科举考试的科目里,哪些是重点应该加,哪些不该加。
也就是相当于后世那些务虚座谈会了,坐而论道谁不会嘛。
这样,也便于以后的新朝廷官员,在大是大非的历史认知方面,跟朝廷统一思想。而不是简简单单跟原来一样盲目喊效忠——刘备也知道繁文缛节和让臣子表忠这种事情,其实没什么效果,装还不会装演还不会演么?还不如实际上影响一下三观来的有用。
敲定了读书会的要求后,群臣就开始讨论平反古人和奉祀屈原的事儿。这些事情可以通过,但皇帝不可能完全不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备这些日子也是想明白了,知道哪些是能说的,就强调:“朕这是有感于光武以来之教训。自光武至桓灵,只有光武、明、章三帝可谓君臣相得,对外夷也武功赫赫。
其后武德日衰,从窦宪时封燕然山,到桓灵被鲜卑肆虐。而君臣之间纷乱不已,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跋扈欺君。
那些乱国外戚固然有可杀之处,但他们拥兵权而与君王同休戚、章帝之后天子往往无嫡子,多有庶子继位甚至外藩入继大统,更加导致了先帝外戚与新君并无血缘关系,要担心新君的新外戚逼迫太甚,因忧虑不能自保,以至于狗急跳墙。这些教训不得不鉴。
好在如今朕革故鼎新,本朝并无外戚掌兵之患,以后也不能以外戚为统帅,最多只能让外戚掌皇室内帑财政。这既是革除弊政,也是赏后世外戚一个长久的善终。
但外戚为祸之前,众卿也该看清史实——卫、霍、窦等外戚,与其余不同,他们也是确有攘除外夷之功,所以把这些古人尊奉一下,也可以做个了断。
大汉不会亏待功臣,也不会再纵容外戚,与天子姻亲者不掌兵,君臣相得,岂不美哉。”
刘备这番重新组织过的道理一说,下面听的李素甚至都有些幻觉:这不成杯酒释兵权了么?幸好李素反应快,意识到情况还是不同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释的是本来就有领兵之才的大将,是释兵权之后才跟他们结成儿女亲家,所以还是多多少少损害了民族的对外战斗力的。
刘备这个是要解决东汉以来“封了外戚就给大将军、车骑将军,让掌兵权”的积弊,形成祖制。之前那些历史错误,都是先成为外戚才当上统帅的,不是他们有多强的军事才能。
所以,刘备这招只是解决一些小问题,但不引入新问题,不伤害对外战斗力。
也正因如此,卫青霍去病窦宪这些“恰巧有战斗力的外戚”,要单独拎出来,对于窦宪这种被其他外戚逼迫自杀的,要彻底恢复名誉。
本来就没帅才的人,从此不给你兵权,也确保善终,这确实算是一个仁政了。朝臣们想明白之后,纷纷表示赞同。
窦宪平反想明白后,韩信平反的事儿刘备没细说,但大家顺着思路往下想,也明白刘备肯定是被袁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下场触动到了,
希望给皇帝和军事统帅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猜忌包袱松松绑。
两项提议全部顺利通过,关键是这个善意还传达给了大部分朝臣,让人心更加稳定了。
毕竟不是所有的武将都跟刘备有铁哥们儿的交情的,除了关羽张飞赵云,其他人总归心里要多为后路考虑一些。
这些都通过之后,最后的奉祀屈原提案,倒是没有人介意,只是有朝臣问了刘备的考虑,刘备也只是说要弘扬对信义气节的信仰,贬斥奸邪诈骗。这个理由非常正当,全体一致通过。
倒是在讨论最后的具体奉祀方式时,众人多有不同办法,提议提得五花八门。
李素领班听取,心中也是有些不真实感——主要是汉朝的时候,其实端阳节是早就有了,但不是祭祀屈原的。
端阳节一开始只是一个关于农时和天象的原始信仰节日,不跟任何古人纪念有关。其实历史上是一直到东晋南渡,才首次出现把端阳节和屈原联系起来的记载。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屈原毕竟是楚人嘛,而刘邦建立汉的时候,其实是有淡化自己出身楚地的痕迹的,谁让跟他争霸的项羽才是楚的代表呢。
而历史上东晋时期开始大量纪念楚人,一方面是经过魏晋,汉对楚的避谈基本上消弭了,而东晋的正朔衣冠南渡到了南方,就得把南方地区的古人的文化道德楷模重新立起来。
东晋的时候连很多神仙都有编造南渡的神谱,佛道很多仙人都被说正朔在南,比如茅山、天台山这些“仙山”,都被说是北方某些神灵南下占据。
不过,现在既然刘备已经打定了重新平衡项羽和义帝问题,并拔高屈原、贬低贪鄙的楚怀王,也就不用避讳历史了。
对身为楚人的屈原拔高一下,尊楚之信义楷模而不尊其失德王室,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这些道理刘备自己不说,下面的人不敢开口,毕竟下面的人不知道上面的大汉皇帝有多大的决心、甚至到了连楚都可以重新平和地看待。
李素看这个细节容易搁置谈不下去,只好站出来,由他带头建议皇帝:
“陛下,臣以为,既然要奉祀屈原,为华夏信义之典范,可择端阳节为期,天下祭祀。臣所修《史记索隐》,对楚世家之考评,也已据此调整。
各郡教谕官署内,举子祀学之所,也要统一立屈原牌位。至于专门的祠庙,不做要求,以免加重地方负担。百官及吏目、官雇役夫,可在祭祀节日休沐歇息三日。”
刘备立刻一唱一和答应:“丞相所奏甚合朕意,不过选端阳节,可是有什么考据?”
李素无奈,只好把后世穿凿附会的那些屈原纪念传说,稍微拿一些还算可信的用一用。
反正这些东西本来到东晋也会出现,李素只是提前了两百年。
至于赛龙舟、吃粽子这些,其实不用李素提倡,端阳节一直有这个活动,只不过之前不是纪念屈原的。
考虑到他是天下仅次于蔡邕的学界泰斗,他说他整理史料佚闻,考据出来这些都是真的,也没人会反对。
李素描述的屈原死前的事迹,就成了正史,不管是否完全真实,至少效果是好的,就算是劝国人守信用了。
www.bq46.cc。m.bq46.cc
刘备当天把李素刚教他的那点东西记了个七七八八,就暂且回宫,先吩咐安排其他政务了。干货太多,以刘备的学习能力还是要慢慢消化复习一段时间的。
何况这些事儿不用急,本来就是刘备看到了袁绍如过眼云烟权威崩塌、有感而发,需要找个心理医生疏解一下。而李素就像是恰好扮演了心理医生的角色。
众所周知,看完心理医生后回去的人,没几个是立刻遵照医嘱做起来的,都是心里舒坦了拖延症又要犯一犯。
好在制度建设本来就是百年大计,眼下先解决迫在眉睫的军政要务才是重点。
此后三四天,刘备一边让荀攸、法正讨论对赵云、张飞的军事部署,后勤支援,各方调度,忙得不亦乐乎。
李素不会去亲自过问细节,不过要害关节还是会提点一下,让朝廷的军事后勤决策都推进得四平八稳。
过程中,李素也不会去催促刘备,毕竟那天聊天属于彻底没有外人,喝酒后聊嗨了的状态。皇帝事后如果有丝毫反悔,那都是绝对不能劝也不能提醒的。
以刘备的人品,彻底反悔是不可能的,他也不想虐民,肯定是真心希望子孙长久稳定,百姓也免于再打仗。
不过那天酒后的很多决策,确实稍稍激进了一点,比如什么“把国史存几套到其他有文字的外国,警诫子孙别动做坏事后篡改历史掩饰的心思”,确实是步子迈大了点。
李素要是提醒刘备“你喝完大酒之后说过这话”,那不是明哲保身之道,要等刘备自己心态慢慢回忆起来,做好心理建设。
时间很快进入二月初,军事方面的决策都已经做好了,并且在农忙开始之前分别发给了张飞和赵云,让他们大体上按计划行事,细节上么自行裁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随着春耕农忙时节的到来,朝中民政事务也繁琐起来,要劝农,要组织调控生产。
尤其刘备这种强干涉经济活动的政府形态,调控工作就更多了,政府监察也就比较繁忙——
毕竟长安雒阳周边的农民百姓,都是连口粮都无法自给自足的,要种菜卖菜买粮,高度商业化。政府的调控工作压力就很大,要每个季度盯着物价,确保物价平稳。
不给奸商趁着蔬菜丰收的季节压低菜价囤涨粮价、盘剥农民的机会。
也不给奸商趁着蔬菜歉收的季节抢收购蔬菜涨价、盘剥长安市民的机会。
反正米价贵了种菜的农民亏,菜价贵了城里的工商业市民亏,一定要调控得很稳,必要的时候动用政府储备和指导价政策。
一时之间,长安朝廷的其他内政事务倒是显得没那么急切了。雒阳那边的民政也再次繁忙起来。
好在诸葛瑾在长安,诸葛亮在雒阳。这俩兄弟民政水平都不错,把两京这几个如今国内少数的“城市周边两百里内农民都种菜不种粮”的大都市物价调控得很好。
(成都也有如此规划,但成都的商业自发组织力强很多,奸商早年都被打击了,都还记得刘巴的护盘铁拳,所以不敢嚣张。市场会自行调控,不太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除了诸葛兄弟等人的努力,甄家这些具体经营者的自律,也对市场的平稳有颇大贡献。
整个过程中,李素在外人看来倒是没做什么工作。他这个丞相似乎当得很轻松,觉得什么都是小事,丢给下面的人自行裁定。
但只有刘备和李素自己知道,他在暗地里忙那些修饰史料的校定工作,那才是正统塑造的大事,值得丞相亲自过目。
……
刘备在二月下旬的一天,视察了相关工作之后,想起那天跟李素聊起的要设置内库卿的事儿,见甄俨、甄尧办事都还妥当勤谨,关键是已经很有钱了,也不太贪心。
就趁着这个机会,正式任命了甄俨为内库侍郎,甄尧为郎中,兄弟俩分管皇室内帑在两京地区的使用收支调度。
至于正卿或者说尚书的位置,暂时空缺着。毕竟甄家兄弟太年轻,资历不够,而且刘备也是要讲究制衡的,以后可以用别的外戚来平衡互相监督。
考虑到外戚和外戚之间多多少少有竞争关系,互相放水沆瀣一气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如果是糜竺重新入朝,当一个尚书当然是绰绰有余。糜竺不来的话,那就在吴家找个比吴懿吴班地位更低一些、但是懂点数学的亲戚来管。
让外戚管皇帝的皇室私财,这也很合理,就相当于让老婆管工资卡嘛。还能更好地切割外戚在其他方面的权力,内外分明,渐渐过渡消弭掉东汉以来外戚专权的问题。
刘备把这两项政府部门设置和具体人事任命的意思,递交朝议讨论的时候,众臣都没有异议,全部觉得皇帝的思路很对,外戚管皇室私财没有问题,一致通过。
通过了这项旨意后,刘备回忆起上个月跟李素商讨的一部分措施,有些一直不成熟也没实施,觉得现在可以趁热打铁推行一下。
他就顺带在朝议上提出要给韩信、窦宪等人平反,以及要奉祀屈原等事,另外就是希望朝臣都学习一下丞相和太傅主持新修的《史记索隐》,和蔡琰修订后的新版《汉纪》,领会文件精神,掌握重点修改的历史定性部分,也理解下华夏对整合四夷的正统依据。
刘备也算聪明,知道有些话是不能在朝堂上说的,尤其是背后的真实长远动机,但是那些表面举措是可以拿来讨论的。
对于皇帝要求大家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当然是没有一个朝臣敢反对,何况这些文件是太傅和丞相一起牵头编修的,谁敢说学问不行?
太傅那都是天下学界泰斗多少年了,丞相的《殿兴有福论》十二年前横空出世后,也是要封圣的。让其他文官学习,那是给他们进步的机会。
所有人纷纷表示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学习领会,到时候还会给皇帝回一份表,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刘备表示没必要,下个月丞相会组织大家开“读书会”,群臣各自分组讨论学习心得就好了。到时候顺便再说说如何把这些史学研究,加入到科举考试的科目里,哪些是重点应该加,哪些不该加。
也就是相当于后世那些务虚座谈会了,坐而论道谁不会嘛。
这样,也便于以后的新朝廷官员,在大是大非的历史认知方面,跟朝廷统一思想。而不是简简单单跟原来一样盲目喊效忠——刘备也知道繁文缛节和让臣子表忠这种事情,其实没什么效果,装还不会装演还不会演么?还不如实际上影响一下三观来的有用。
敲定了读书会的要求后,群臣就开始讨论平反古人和奉祀屈原的事儿。这些事情可以通过,但皇帝不可能完全不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备这些日子也是想明白了,知道哪些是能说的,就强调:“朕这是有感于光武以来之教训。自光武至桓灵,只有光武、明、章三帝可谓君臣相得,对外夷也武功赫赫。
其后武德日衰,从窦宪时封燕然山,到桓灵被鲜卑肆虐。而君臣之间纷乱不已,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跋扈欺君。
那些乱国外戚固然有可杀之处,但他们拥兵权而与君王同休戚、章帝之后天子往往无嫡子,多有庶子继位甚至外藩入继大统,更加导致了先帝外戚与新君并无血缘关系,要担心新君的新外戚逼迫太甚,因忧虑不能自保,以至于狗急跳墙。这些教训不得不鉴。
好在如今朕革故鼎新,本朝并无外戚掌兵之患,以后也不能以外戚为统帅,最多只能让外戚掌皇室内帑财政。这既是革除弊政,也是赏后世外戚一个长久的善终。
但外戚为祸之前,众卿也该看清史实——卫、霍、窦等外戚,与其余不同,他们也是确有攘除外夷之功,所以把这些古人尊奉一下,也可以做个了断。
大汉不会亏待功臣,也不会再纵容外戚,与天子姻亲者不掌兵,君臣相得,岂不美哉。”
刘备这番重新组织过的道理一说,下面听的李素甚至都有些幻觉:这不成杯酒释兵权了么?幸好李素反应快,意识到情况还是不同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释的是本来就有领兵之才的大将,是释兵权之后才跟他们结成儿女亲家,所以还是多多少少损害了民族的对外战斗力的。
刘备这个是要解决东汉以来“封了外戚就给大将军、车骑将军,让掌兵权”的积弊,形成祖制。之前那些历史错误,都是先成为外戚才当上统帅的,不是他们有多强的军事才能。
所以,刘备这招只是解决一些小问题,但不引入新问题,不伤害对外战斗力。
也正因如此,卫青霍去病窦宪这些“恰巧有战斗力的外戚”,要单独拎出来,对于窦宪这种被其他外戚逼迫自杀的,要彻底恢复名誉。
本来就没帅才的人,从此不给你兵权,也确保善终,这确实算是一个仁政了。朝臣们想明白之后,纷纷表示赞同。
窦宪平反想明白后,韩信平反的事儿刘备没细说,但大家顺着思路往下想,也明白刘备肯定是被袁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下场触动到了,
希望给皇帝和军事统帅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猜忌包袱松松绑。
两项提议全部顺利通过,关键是这个善意还传达给了大部分朝臣,让人心更加稳定了。
毕竟不是所有的武将都跟刘备有铁哥们儿的交情的,除了关羽张飞赵云,其他人总归心里要多为后路考虑一些。
这些都通过之后,最后的奉祀屈原提案,倒是没有人介意,只是有朝臣问了刘备的考虑,刘备也只是说要弘扬对信义气节的信仰,贬斥奸邪诈骗。这个理由非常正当,全体一致通过。
倒是在讨论最后的具体奉祀方式时,众人多有不同办法,提议提得五花八门。
李素领班听取,心中也是有些不真实感——主要是汉朝的时候,其实端阳节是早就有了,但不是祭祀屈原的。
端阳节一开始只是一个关于农时和天象的原始信仰节日,不跟任何古人纪念有关。其实历史上是一直到东晋南渡,才首次出现把端阳节和屈原联系起来的记载。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屈原毕竟是楚人嘛,而刘邦建立汉的时候,其实是有淡化自己出身楚地的痕迹的,谁让跟他争霸的项羽才是楚的代表呢。
而历史上东晋时期开始大量纪念楚人,一方面是经过魏晋,汉对楚的避谈基本上消弭了,而东晋的正朔衣冠南渡到了南方,就得把南方地区的古人的文化道德楷模重新立起来。
东晋的时候连很多神仙都有编造南渡的神谱,佛道很多仙人都被说正朔在南,比如茅山、天台山这些“仙山”,都被说是北方某些神灵南下占据。
不过,现在既然刘备已经打定了重新平衡项羽和义帝问题,并拔高屈原、贬低贪鄙的楚怀王,也就不用避讳历史了。
对身为楚人的屈原拔高一下,尊楚之信义楷模而不尊其失德王室,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这些道理刘备自己不说,下面的人不敢开口,毕竟下面的人不知道上面的大汉皇帝有多大的决心、甚至到了连楚都可以重新平和地看待。
李素看这个细节容易搁置谈不下去,只好站出来,由他带头建议皇帝:
“陛下,臣以为,既然要奉祀屈原,为华夏信义之典范,可择端阳节为期,天下祭祀。臣所修《史记索隐》,对楚世家之考评,也已据此调整。
各郡教谕官署内,举子祀学之所,也要统一立屈原牌位。至于专门的祠庙,不做要求,以免加重地方负担。百官及吏目、官雇役夫,可在祭祀节日休沐歇息三日。”
刘备立刻一唱一和答应:“丞相所奏甚合朕意,不过选端阳节,可是有什么考据?”
李素无奈,只好把后世穿凿附会的那些屈原纪念传说,稍微拿一些还算可信的用一用。
反正这些东西本来到东晋也会出现,李素只是提前了两百年。
至于赛龙舟、吃粽子这些,其实不用李素提倡,端阳节一直有这个活动,只不过之前不是纪念屈原的。
考虑到他是天下仅次于蔡邕的学界泰斗,他说他整理史料佚闻,考据出来这些都是真的,也没人会反对。
李素描述的屈原死前的事迹,就成了正史,不管是否完全真实,至少效果是好的,就算是劝国人守信用了。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0/91/1171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