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六章 团结一心!
推荐阅读:斗罗:血脉不够?脑子来凑、妖尾:我才不要当会长、天人图谱、1979黄金时代、人道大圣、高武纪元、我在妖武乱世,武道成神、大道之上、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
天还没亮,但是城内燃烧的熊熊大火却烧红了半天天,就像是在漆黑的天幕上上烧出了一个红色的窟窿,吞噬着亡魂。
在鬼子和游击队官兵交战的街区战斗已经趋于缓和,双方隔着一百多米对峙着,冷枪冷炮还在响着,不时有照明弹飞上天,洒下惨白的光亮。
交战区域附近的百姓都已经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开始向后方撤离,以避免被交战落下的炮弹误伤。
在兵荒马乱的这个年代里,对于城内变成战场百姓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他们默默的背着食物和包裹,离开家,顶着寒风,朝着安全地带转移。
毕竟高邮是两淮的门户,又靠着运河,北上可以到宝应淮阴,南下水陆直达扬州和长江,战略位置重要。
杨凌可是清楚的记得,当初鬼子的天皇都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从扬州抽调北上的鬼子汇合高邮城内的鬼子五千多人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但是他们最终也被英勇的中国官兵彻底的消灭了,虽然现在城内的鬼子加上伤员不过千余人,但是战斗却更加的残酷。
因为游击队部队就像是稚嫩的婴儿一样还在成长,而鬼子却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
预料到了战斗的残酷,所以杨凌才会做好万全的准备,让百姓们撤离,战争会死人,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也是他们这些指挥官的职责所在。
拖家带口的百姓们默默的关上了家门,跟着过来掩护的游击队官兵弓着身子离开。
在他们的身后,鬼子的燃烧弹咻咻的落了下来,鬼子将许多的房屋都点燃了,为了阻滞游击队官兵的进攻速度,等待外围援军的合围。
看到自己的房屋在熊熊的烈火中浓烟滚滚,不断的燃烧坍塌,许多撤离的百姓都在抹眼泪,但是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对于此无可奈何。
“放心的走吧,等打完仗,我们会帮助你们重新的修建房子。”
游击队官兵们也能够理解这些百姓此刻的心情,低声的安慰着,看着自己的家毁于战火,谁的心里都不好受。
虽然游击队官兵们在安慰,但是人群中还是不时的传出低声的啜泣声,他们一步三回头的走着,他们不知道再回来的时候,自己还有没有家。
当游击队组织交战区域百姓在撤离的时候,在总指的临时指挥部内,杨凌也在对军需处长孙重交代着。
“将疏散出来的百姓安排到附近村镇先安顿下来,有亲戚的投亲戚,没亲戚的有部队统一安排,等打完仗让他们再回来。”
“刚从鬼子手里夺下来的面粉厂和米厂调拨一些粮食出去,不能让这些撤出去的百姓饿肚子。”
“附近村镇的爱国乡绅们也要发动起来,成立爱国委员会,让他们就近的安排这些撤出去的百姓,军宣队也派出去,必须让所有人知道,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刻,我们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杨凌在说着,军需处长孙重则是认真的记着,每一条命令都记得仔细。
虽然让百姓疏散出去,杨凌也并不是不管不顾,让孙重这个军需官临时抽调人去安排。
杨凌他们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从一个被追的无处躲藏的游击队支队,变成如今的庞然大物。
他们的士兵很容易招募,那些受到鬼子迫害活不下去的当地居民,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那些被打散的正规军散兵都可以。
他们的部队短时间内扩充到了两三千人,但是在这个国民教育并不普及的年代,不缺少敢和鬼子死战的军人,他缺少识文断字的人。
这个年代使用的可不是后世的简化字,而是繁体字,杨凌看着都头大,更别说那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能够有能力去学习。
在这个年代,但凡能够上学的都是一些家境殷实的人,而这些人很多都在安全的大后方奔走呼号游行或者参军到了正规部队。
在重庆军委会的规划中,杨凌他们这些游击部队虽然也是正规部队的一种,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读书人加入。
在游击队中更多的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庄稼汉组成的部队,杨凌在淮阴成立抗日总会的时候,看到许多村自卫武装,甚至一条枪都没有,仅有一些菜刀,锄头和红缨枪等冷兵器。
就是靠着这些冷兵器,敌后的百姓和小鬼子一直在战斗,然后变成三千万伤亡中一个不起眼的冰冷数字。
现在由于缺少独当一面的文职官员,所以但凡这一类的事情,杨凌都是统一交军需处的人去做。
军需处不像是战斗部队需要训练和战斗而影响文化的学习,军需处的人员却有足够的时间上扫盲班,识文断字。
现在导致的现象就是,军需部门成为了杨凌他们部队的人才培养基地,从扫盲班走出来的人很快就被抽调到各营各连去当参谋或者通讯兵了。
至于他们从没上过军校,那就边打边学,在战场上总结经验,然后履行职责,在艰苦的条件下,杨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杨凌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率领游击队的主力南下攻打高邮的时候,让留守的副总队长张烈臣已经开始招募文职官员了。
困难是暂时的,杨凌相信,只要熬过了这一段困难的时期,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交战区域内的百姓在撤离,他们从各处汇聚到街道上,就像是无数的溪流汇合成为一条大河,缓慢的流淌进了远处的黑暗。
他们的身后是熊熊燃烧的烈焰,直冲天际的黑烟和那些和躲在废墟里和鬼子交战的中国军人,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人正在浴血奋战,中国军人从未退缩。
百姓们的脸上是麻木空洞和泪痕,他们被游击队官兵接应出交战区域后,游击队官兵就转身投入了战场。
而现在负责维持这些疏散居民的任务则是落在了一些爱国人士和隐匿在高邮城内的特工的身上。
他们的袖口绑着白布为标识,自发的协助部队转移疏散百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爱国人士站了出来,主动的承担了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
百姓们在撤离,距离交战区域越来越远,在他们撤离旁边不远处的仓库和工厂里,一些从火线上下来,浑身还冒着烟的官兵也在集结。
军需处下属的后勤部门已经临时在后边架起了大锅,一锅锅的稀粥冒着腾腾的热气,一蒸笼一蒸笼的白面馒头正在成型。
那些主动来帮忙烧火做饭的妇女们也在忙碌着,在这冬夜里,额头上浸出了细密的汗珠,但是她们却脸上带着笑意。
闻着那沁人心脾的白面馒头的味道,吃惯了杂粮窝窝头的弟兄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开饭,目光也瞟向了那些女人。
在官兵们的眼里,这些忙碌的妇女们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他们不被鬼子伤害。
www.bq46.cc。m.bq46.cc
在鬼子和游击队官兵交战的街区战斗已经趋于缓和,双方隔着一百多米对峙着,冷枪冷炮还在响着,不时有照明弹飞上天,洒下惨白的光亮。
交战区域附近的百姓都已经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开始向后方撤离,以避免被交战落下的炮弹误伤。
在兵荒马乱的这个年代里,对于城内变成战场百姓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他们默默的背着食物和包裹,离开家,顶着寒风,朝着安全地带转移。
毕竟高邮是两淮的门户,又靠着运河,北上可以到宝应淮阴,南下水陆直达扬州和长江,战略位置重要。
杨凌可是清楚的记得,当初鬼子的天皇都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从扬州抽调北上的鬼子汇合高邮城内的鬼子五千多人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但是他们最终也被英勇的中国官兵彻底的消灭了,虽然现在城内的鬼子加上伤员不过千余人,但是战斗却更加的残酷。
因为游击队部队就像是稚嫩的婴儿一样还在成长,而鬼子却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
预料到了战斗的残酷,所以杨凌才会做好万全的准备,让百姓们撤离,战争会死人,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也是他们这些指挥官的职责所在。
拖家带口的百姓们默默的关上了家门,跟着过来掩护的游击队官兵弓着身子离开。
在他们的身后,鬼子的燃烧弹咻咻的落了下来,鬼子将许多的房屋都点燃了,为了阻滞游击队官兵的进攻速度,等待外围援军的合围。
看到自己的房屋在熊熊的烈火中浓烟滚滚,不断的燃烧坍塌,许多撤离的百姓都在抹眼泪,但是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对于此无可奈何。
“放心的走吧,等打完仗,我们会帮助你们重新的修建房子。”
游击队官兵们也能够理解这些百姓此刻的心情,低声的安慰着,看着自己的家毁于战火,谁的心里都不好受。
虽然游击队官兵们在安慰,但是人群中还是不时的传出低声的啜泣声,他们一步三回头的走着,他们不知道再回来的时候,自己还有没有家。
当游击队组织交战区域百姓在撤离的时候,在总指的临时指挥部内,杨凌也在对军需处长孙重交代着。
“将疏散出来的百姓安排到附近村镇先安顿下来,有亲戚的投亲戚,没亲戚的有部队统一安排,等打完仗让他们再回来。”
“刚从鬼子手里夺下来的面粉厂和米厂调拨一些粮食出去,不能让这些撤出去的百姓饿肚子。”
“附近村镇的爱国乡绅们也要发动起来,成立爱国委员会,让他们就近的安排这些撤出去的百姓,军宣队也派出去,必须让所有人知道,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刻,我们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杨凌在说着,军需处长孙重则是认真的记着,每一条命令都记得仔细。
虽然让百姓疏散出去,杨凌也并不是不管不顾,让孙重这个军需官临时抽调人去安排。
杨凌他们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从一个被追的无处躲藏的游击队支队,变成如今的庞然大物。
他们的士兵很容易招募,那些受到鬼子迫害活不下去的当地居民,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那些被打散的正规军散兵都可以。
他们的部队短时间内扩充到了两三千人,但是在这个国民教育并不普及的年代,不缺少敢和鬼子死战的军人,他缺少识文断字的人。
这个年代使用的可不是后世的简化字,而是繁体字,杨凌看着都头大,更别说那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能够有能力去学习。
在这个年代,但凡能够上学的都是一些家境殷实的人,而这些人很多都在安全的大后方奔走呼号游行或者参军到了正规部队。
在重庆军委会的规划中,杨凌他们这些游击部队虽然也是正规部队的一种,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读书人加入。
在游击队中更多的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庄稼汉组成的部队,杨凌在淮阴成立抗日总会的时候,看到许多村自卫武装,甚至一条枪都没有,仅有一些菜刀,锄头和红缨枪等冷兵器。
就是靠着这些冷兵器,敌后的百姓和小鬼子一直在战斗,然后变成三千万伤亡中一个不起眼的冰冷数字。
现在由于缺少独当一面的文职官员,所以但凡这一类的事情,杨凌都是统一交军需处的人去做。
军需处不像是战斗部队需要训练和战斗而影响文化的学习,军需处的人员却有足够的时间上扫盲班,识文断字。
现在导致的现象就是,军需部门成为了杨凌他们部队的人才培养基地,从扫盲班走出来的人很快就被抽调到各营各连去当参谋或者通讯兵了。
至于他们从没上过军校,那就边打边学,在战场上总结经验,然后履行职责,在艰苦的条件下,杨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杨凌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率领游击队的主力南下攻打高邮的时候,让留守的副总队长张烈臣已经开始招募文职官员了。
困难是暂时的,杨凌相信,只要熬过了这一段困难的时期,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交战区域内的百姓在撤离,他们从各处汇聚到街道上,就像是无数的溪流汇合成为一条大河,缓慢的流淌进了远处的黑暗。
他们的身后是熊熊燃烧的烈焰,直冲天际的黑烟和那些和躲在废墟里和鬼子交战的中国军人,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人正在浴血奋战,中国军人从未退缩。
百姓们的脸上是麻木空洞和泪痕,他们被游击队官兵接应出交战区域后,游击队官兵就转身投入了战场。
而现在负责维持这些疏散居民的任务则是落在了一些爱国人士和隐匿在高邮城内的特工的身上。
他们的袖口绑着白布为标识,自发的协助部队转移疏散百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爱国人士站了出来,主动的承担了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
百姓们在撤离,距离交战区域越来越远,在他们撤离旁边不远处的仓库和工厂里,一些从火线上下来,浑身还冒着烟的官兵也在集结。
军需处下属的后勤部门已经临时在后边架起了大锅,一锅锅的稀粥冒着腾腾的热气,一蒸笼一蒸笼的白面馒头正在成型。
那些主动来帮忙烧火做饭的妇女们也在忙碌着,在这冬夜里,额头上浸出了细密的汗珠,但是她们却脸上带着笑意。
闻着那沁人心脾的白面馒头的味道,吃惯了杂粮窝窝头的弟兄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开饭,目光也瞟向了那些女人。
在官兵们的眼里,这些忙碌的妇女们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他们不被鬼子伤害。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2/2866/20859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