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爱得深沉

推荐阅读:人道大圣轮回乐园之旅玄鉴仙族我每月能刷新金手指开局当宗主:我的规矩有点野临安不夜侯为父只想静静看着你长生末世调教,绝美女神变奴隶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短短两日,香港社会和娱乐圈的捐款就达到了三亿多港币.

    这样的数字远远超过了周社长和中央的心理预期,而且他们知道这远不是最终的捐款数.

    因为香港其他个行业还有的是没捐款的,像报业的三巨头明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都还没捐.

    而以乔峰这次展现出来的热忱和大手笔,明报的捐款数肯定不会低于千万,其他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就算捐的没乔峰多,但想来也不可能捐的太少,否则可就是乔峰大大露脸,他们狠狠丢脸了.

    还有其他信报,商报,大公报等等一大批的报纸,整个下来有个几千万应该是没问题的.

    捐款这种事情最怕的就是比较,怕的就是有人挑头.

    大家都是大差不离的存在,处在差不多同一个水平线上.

    要是有人挑头捐了一百万,那其他的基本都是在百万左右.

    基本没谁会过于出格,说我就是要比你们多多少,除非你就是比人家强很多,有实力捐更多.

    而如果一开始就有人挑头捐了往高了捐,比如捐个五百万,一千万的,那其他人都肯定不好意思往好了捐.

    大家都是要脸的人,哪怕硬撑着,也不好意思让人家说自己不如人.

    这次就是这样.

    有何伯的三千多万打底,有小甜甜为找老公王德珲的线索捐的一千万,香港这些各行业的龙头大佬就没几个抹了脸捐的少的.

    邵大亨不就把捐款从原定的两千万涨到了三千万嘛.

    更别说还有乔峰和他的后宫们捐的一个亿.

    这捐款不疯狂飙升才怪呢.

    而对于周社长来说,这样的结果他自然是要好好感谢一下组织和发起人乔峰的.

    “周社长你不用感谢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祖国大地遭了灾,我们理应出份力,就像当年东江之水越山来,这份情香港人都记着呢.“乔峰说.

    香港,天生缺淡水.这座三面环海的城市,没有大江大河,没有丰沛地下水.

    降雨充沛,集中春夏,一转眼,流到海里.

    1962年秋至1963年夏,那时候乔峰也不过刚出生.

    香港遭遇百年大旱,飞机撒干冰造雨,没用,信众开祈雨法会,没效,想着挖地凿井,出来的不是水,是泥浆.

    港英当局严厉“制水”(粤语:限时供水),每天供水4小时.(周星弛电影功夫里酱爆洗头停水就是讲的这个梗.)

    白天,香港人不是在取水的路上,就是排在取水的队伍里.

    当时一份叉烧饭5分钱,一桶水却要5块钱.

    为了保证能喝水、洗澡、洗衣,一家人经常轮流停工停学.

    在用水量大的建筑业,有些地盘不得不用海水来混凝沙石,这就是60年代独有的“咸水楼”,危害楼房质量安全,影响至今.

    制水是一代香港人的噩梦,没有水,近乎绝望.

    当时香港人夏天洗澡,甚至一盆水全家轮着用.

    香港水荒不是一朝一夕只是1962年的大旱,逼着英国人把民生放在政治之上,找北边的广省商量供水的事情.

    香港商会和港九公会等各界纷纷写信,请求北平方面伸出援手,给香港同胞供水.

    供水,还是不供?

    这是个政治问题.

    当时中苏关系也在恶化,中国处在内外交困的时间,但都不愿意放弃香港同胞.

    1963年底,时任周总理亲自批示:“各地凡有可能,对港澳供应都要负担一些.”

    于是,国家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修建和全部工程费用,约合人民币3584万元.

    那是六十年代的三千五百多万,国家内外交困,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三千五百多万是让一个国家都伤筋动骨的数额.

    但是,为了同胞有水喝,国家跨越意识形态的阻隔,克服经济财政上的困难,东深工程正式拍板.

    这个供水工程的重点,是在东莞桥头镇的东江边取水,通过人工河道和抽水站,让河水抬高46米,再改向倒流到深圳水库,最后输送到香港.

    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高差四五十米,跨度83公里,规模浩大.

    英国水利专家曾到沿线勘探,撂下过狠话:工程完工至少要三年.

    然而,香港的旱情,等不了3年,甚至1年都太久.

    物资极度短缺的年代,中央要求铁道部优先运“东深”的物资.

    广东省调派2万多名民工,每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

    经历了6次台风、暴雨和洪水,最终仅用了11个月,就搭建起这条供港“生命线”.

    东深工程正式启用,内地向香港供应的淡水,占当时香港全年用水量的2/3,大大缓解了水荒.

    在东江水供港的同一天,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在港上映,播放结束,观众会站立鼓掌.

    乔峰话里的东江之水越山来就是来自这部纪录片.

    这部民心所向的纪录片,是60年代香港票房最好的电影之一.

    也是一代人的记忆.

    然后还不算完,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迎来了腾飞,香港人口突破了400万.

    这也意味着城市需要更多的淡水.

    1965年-1978年,港英当局要求内地增加供水.

    为了满足香港需求,东深工程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扩建,工程的钱都是中央政府出,没跟香港要钱.

    所以,此时的香港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广东,把最好的水都给了香港.

    香港人喝的每一杯水,都蕴含着祖国同胞对香港人深情的爱.

    香港人都记着的.

    是啊,此时的香港人都记着那份情,怎么回归后,感情本该拉得更近的时候,却有那么多二五仔忘了这份情呢.

    难道是时间过了太久,人们都忘了嘛?

    不,不是,太多的香港人依然没忘,他们依然对国家爱得深沉.

    只是有那么一小撮二五仔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选择了背宗忘祖罢了.

    想起后世的二五仔,乔峰的心情有些不好,但他马上调整了心态,看着周社长郑重的说道:“周社长,我只是希望国家能合理的运用这些善款,把它们用到该用的人身上.不要让人们寒了心.“

    “这个乔先生大可放心,我向你保证,所有善款都会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有人敢伸手,政府一定从严从重处理,绝不姑息.“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2/2890/21047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