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夫之
推荐阅读:请天下赴死、神话之后、仙工开物、我是仙、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万世之名、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四合院里的读书人、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
石船山,位于衡阳城南二十里外。因为山形如同一艘倒扣的小船,所以得名。
从山脚上沿着山路往上走上两三里山路,拐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就能看到一片房屋坐落在半山腰。
这些房屋全部都是非常简陋的木头和茅草泥巴建成的茅屋,被竹子扎成的篱笆围了一圈,就变成了一座小院。
这里就是王夫之隐居的地方。
王夫之少年成名,年轻的时候才名就传遍了天下。
彼时的他神采飞扬,踌躇满志,满心想做出一番事业,赢的生前身后名。
只可惜当时的大明已经风雨飘扬,摇摇欲坠,王夫之再有才华,也不过是一介书生,根本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将士倾颓,满清铁蹄践踏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山河破碎。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张献忠的大西军攻克衡州。
张献忠的部将艾能奇招纳地方贤才,知道了王夫之的才名后,为了让王夫之给张献忠效力,所以将王夫之的父亲抓起来当人质。
但是王夫之根本看不上张献忠这种草莽屠夫,所以用刀刺伤自己的脸和手腕,满脸鲜血去见艾能奇,说自己有伤在身不能效力。
艾能奇一看这位是个狠人,也不能强迫,只好将他父亲释放。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自挂煤山的消息传到后,王夫之很是悲愤,作《悲愤诗》一百韵纪念。
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兵所杀,王夫之又很悲愤,续写《悲愤诗》一百韵纪念。
顺治四年,清军攻克衡阳,王夫之的父亲,叔叔,叔母以及二哥全都死在了战乱之中。
临死之前,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叮嘱王夫之一定要抗清到底。
这让王夫之非常的愤怒和痛心,所以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清的大业当中。
但是他一个文人,再有才华,想要在这乱世之中做事就必须去依附于那些实力派。
在此后的二三十年当中,他在天下各地来回奔波。
前后投奔了弘光朝,隆武帝,甚至还曾经将希望寄托在大西军将领李定国身上,但是随着这些人的失败,他也逐渐变得心灰意冷起来。
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听到了永历皇帝以及李定国等人的死讯后,他心如刀绞,彻底的失望,又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以做纪念。
从此以后,他就隐居在这石船山,闭门不出,专心的著书立说,整理自己前半生之所得,编撰成册。
康熙数次派人征召他入朝,他都是坚决拒绝。
吴三桂占领湖南,在衡阳称帝的时候,也曾征召过他。但是他对于吴三桂这种降而复叛之人根本没有好感,所以也坚决拒绝了。
此时的王夫之已经六十岁了。
若是按照原来的轨迹,他还有十二载春秋可度。
小院里面,一个留着发髻,发髻上插着竹子削成的簪子,身穿青色直缀,头发稀疏灰白,但是腰板却挺的笔直的老人正手捧一卷薄册坐在竹子编制的椅子上认真阅读,神情时而激动,时而蹙眉,时而沉思,看到精彩之处还会动情的击节叫好。
这个人就是王夫之。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同样留着发髻,身穿直缀的中年男人。
这个人叫做唐端笏,是王夫之中年时期收的学生,已经跟随了将近二十年,是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学生。
唐端笏佩服老师的才学,又敬重于他的气节和人品,所以一直侍奉在王夫之身前,一直到他离世。
他看着自己的老师不断变换的表情,终于忍不住出声道:“老师,这本册子文字粗陋,内容简略,而且其中颇有臆想之论,您为何看的这般投入?”
王夫之闻言将目光从眼前的册子上移开,看向自己的学生。
那本册子的封面也因此显露出来,露出了《荡寇集》三个大字。
“你说其粗陋,充满臆想之论,但是在我看来,这册子之中却是字字珠玑。”
王夫之的神情很认真郑重,这让唐端笏心中很是惊讶。
唐端笏急忙站起来拱手道:“学生粗鄙,还请老师赐教。”
王夫之摆摆手让他坐下,看着远处衡阳城的方向,忽然长长舒了一口气。
“须行,其实你说的倒也不错。这本册子从行文造句的确有些简陋粗鄙,甚至过于直白。其内容也貌似臆想天真,但是这都是表象。我从中看到的却是著书者匡扶天下在的壮志和决心。”
唐端笏仔细听着,又听王夫之继续说道:
”从甲申之变后,至今近四十年,从弘光朝到永历朝,甚至到吴三桂的伪周,你何时见过他们如沈墨这般著书立说,将其主张宣扬天下的?“
唐端笏也是饱学之士,想了想摇头道:”的确不曾听说。“
王夫之又道:”看一个人,观其行,察其言,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品行志向。虽然我并未见过沈墨其人,但是这本册子之中的言论就是他的言,从中可知其志向宏大。而且我听说沈墨这个人虽然年纪尚轻,但是个人的品行却非常的高洁,不尚奢侈,不贪财,不沉迷女色,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饭,对待下人很是和气,就算是对那些世人鄙夷的妓家也多有善待,甚至还允许她们担任女官。这样的人难道不知道敬佩吗?“
唐端笏想了想质疑道:”老师,王莽谦恭未篡时。沈墨虽然现在看来品行出众,但是随着他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难保不会如同历史上那些枭雄一般变得骄奢淫逸起来?老师为何对他如此赞赏?“
王夫之教学生,并不会随便摆出老师的威严来,反而会鼓励学生不断质疑。
所以对于唐端笏的话他并不生气,反而道:”骄奢淫逸这是人的本性,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如同圣人一样。就是孔圣人自己也不是完美的。朱夫子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根本就是违背人性的。“
”沈墨肯定不是天生的圣人,也跟你我一样都有七情六欲。但是他懂得克制,懂得约束,这就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况且,他年纪轻轻就能做到这种地步,这在别人身上是很难看到的。
我听说湘东有个叫做朱承平的才占据了一府四县之地就妄自尊大自称楚王,结果很快就落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但是反观沈墨,如今占据三府两州,整个湘南都在其手中,却依然没有称王称帝。换做是你,你能如此自持吗?“
唐端笏想了想道:”老师,学生自问是做不到的。沈墨从东安县起家,一路攻城掠地,短短一年时间就占据了整个湘南,先后击败李光地,刘光耀乃至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样的战绩,换做是我,可能都会生出直接挥师北上,直取北京城的狂念来。但是沈墨却能依然保持冷静,就凭这一点我是跟佩服他的。“
王夫之点头,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说的很好。我们这些读书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说得多,做得少。而且在别人做事的时候总喜欢吹毛求疵,品头论足,总觉得换成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但是如果真的让换做是你,能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达成沈墨如今的成就吗?“
唐端笏很老实的摇头道:”我肯定是做不到的。别说攻占衡阳了,就是一座小小的东安县城我都打不下来。“
王夫之笑道:”你倒是颇有自知之明。天下之事,知易行难。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我们这些读书人往往是心比天高,自视甚高,但是要想有所建树,还是要依附于沈墨这样的英雄人物的。“
唐端笏很惊讶,自己的老师竟然用英雄来形容沈墨,可见在老师的心目中对沈墨是非常看重的。
”老师,听你的意思,你是想下山投效沈墨?“
唐端笏有点不确定地问道。
王夫之看重手中的册子,点头道:”老夫的确是生出了这个心思。将近二十年了,从永历陛下在缅甸驾崩之后,我本来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这天下已经彻底要灭亡了。这锦绣河山彻底沦落在了蛮夷手中。“
”但是沈墨的出现却让我这垂垂老朽之人心中又蠢蠢欲动起来,生出了一番辅佐他做一番事业的心思。“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昔日洪武皇帝提出了这八个字,最终将蒙元朝廷驱逐到了大漠,建立了大明江山。如今沈墨又再次以这八个字作为他的志向,这不就是我辈之人毕生追求的事情吗?这种伟业难道不比我整日枯坐山中沉溺于卷牍之中更有意义?“
王夫之这番话让唐端笏再次对老师肃然起敬。
但是他还是没有忍住道:”老师,两年前,吴三桂攻占衡阳,建立伪周,自立为帝,想要借助您的贤名来为他上劝进表,您当时断然拒绝了。论实力还是威望,昔日的吴三桂怎么都比今日的沈墨更胜一筹,您为何不选择辅佐吴三桂,却倾心沈墨呢?“
王夫之闻言冷哼一声,目光严厉地看着唐端笏道:”须行,你用吴三桂这种无君无父,叛国弑君的乱臣贼子,反复小人跟相提并论,这是对沈墨的极大羞辱。若再有这种愚蠢之言,我就将你逐出门墙。“
看着老师严厉的神色,唐端笏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急忙躬身道歉道:”老师勿怪,学生一时失言,并无羞辱沈总镇之意,还请老师息怒。“
王夫之也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平时有口无心,心中有什么疑惑往往就说出来了,所以也并没有真的见怪他。
”罢了,以后莫要再犯就是。“
看着老师不怪罪自己,唐端笏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沈墨在老师的心目中竟然有这么高的地位,这是他生平仅见。
就连昔日的晋王李定国派人相召的时候,老师都没有立刻答应。
虽然这其中有顾忌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把持朝政的原因,但是也不难看出老师对于李定国并没有真正的看重。
”老师,如今沈墨既然占据了衡阳,以老师的贤名,他应该会知道老师就在此处隐居,。若是他真的礼贤下士,应该要来主动拜访老师才对。老师又何必主动前去,免得让人家小觑了咱们。“
虽然老师很看重沈墨,但是唐端笏对于王夫之这种主动送上门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在他看来,就算不三顾茅庐,也要沈墨亲自拜访才行。
时间原因,下面内容先更后改,见谅。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www.bq46.cc。m.bq46.cc
从山脚上沿着山路往上走上两三里山路,拐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就能看到一片房屋坐落在半山腰。
这些房屋全部都是非常简陋的木头和茅草泥巴建成的茅屋,被竹子扎成的篱笆围了一圈,就变成了一座小院。
这里就是王夫之隐居的地方。
王夫之少年成名,年轻的时候才名就传遍了天下。
彼时的他神采飞扬,踌躇满志,满心想做出一番事业,赢的生前身后名。
只可惜当时的大明已经风雨飘扬,摇摇欲坠,王夫之再有才华,也不过是一介书生,根本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将士倾颓,满清铁蹄践踏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山河破碎。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张献忠的大西军攻克衡州。
张献忠的部将艾能奇招纳地方贤才,知道了王夫之的才名后,为了让王夫之给张献忠效力,所以将王夫之的父亲抓起来当人质。
但是王夫之根本看不上张献忠这种草莽屠夫,所以用刀刺伤自己的脸和手腕,满脸鲜血去见艾能奇,说自己有伤在身不能效力。
艾能奇一看这位是个狠人,也不能强迫,只好将他父亲释放。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自挂煤山的消息传到后,王夫之很是悲愤,作《悲愤诗》一百韵纪念。
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兵所杀,王夫之又很悲愤,续写《悲愤诗》一百韵纪念。
顺治四年,清军攻克衡阳,王夫之的父亲,叔叔,叔母以及二哥全都死在了战乱之中。
临死之前,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叮嘱王夫之一定要抗清到底。
这让王夫之非常的愤怒和痛心,所以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清的大业当中。
但是他一个文人,再有才华,想要在这乱世之中做事就必须去依附于那些实力派。
在此后的二三十年当中,他在天下各地来回奔波。
前后投奔了弘光朝,隆武帝,甚至还曾经将希望寄托在大西军将领李定国身上,但是随着这些人的失败,他也逐渐变得心灰意冷起来。
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听到了永历皇帝以及李定国等人的死讯后,他心如刀绞,彻底的失望,又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以做纪念。
从此以后,他就隐居在这石船山,闭门不出,专心的著书立说,整理自己前半生之所得,编撰成册。
康熙数次派人征召他入朝,他都是坚决拒绝。
吴三桂占领湖南,在衡阳称帝的时候,也曾征召过他。但是他对于吴三桂这种降而复叛之人根本没有好感,所以也坚决拒绝了。
此时的王夫之已经六十岁了。
若是按照原来的轨迹,他还有十二载春秋可度。
小院里面,一个留着发髻,发髻上插着竹子削成的簪子,身穿青色直缀,头发稀疏灰白,但是腰板却挺的笔直的老人正手捧一卷薄册坐在竹子编制的椅子上认真阅读,神情时而激动,时而蹙眉,时而沉思,看到精彩之处还会动情的击节叫好。
这个人就是王夫之。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同样留着发髻,身穿直缀的中年男人。
这个人叫做唐端笏,是王夫之中年时期收的学生,已经跟随了将近二十年,是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学生。
唐端笏佩服老师的才学,又敬重于他的气节和人品,所以一直侍奉在王夫之身前,一直到他离世。
他看着自己的老师不断变换的表情,终于忍不住出声道:“老师,这本册子文字粗陋,内容简略,而且其中颇有臆想之论,您为何看的这般投入?”
王夫之闻言将目光从眼前的册子上移开,看向自己的学生。
那本册子的封面也因此显露出来,露出了《荡寇集》三个大字。
“你说其粗陋,充满臆想之论,但是在我看来,这册子之中却是字字珠玑。”
王夫之的神情很认真郑重,这让唐端笏心中很是惊讶。
唐端笏急忙站起来拱手道:“学生粗鄙,还请老师赐教。”
王夫之摆摆手让他坐下,看着远处衡阳城的方向,忽然长长舒了一口气。
“须行,其实你说的倒也不错。这本册子从行文造句的确有些简陋粗鄙,甚至过于直白。其内容也貌似臆想天真,但是这都是表象。我从中看到的却是著书者匡扶天下在的壮志和决心。”
唐端笏仔细听着,又听王夫之继续说道:
”从甲申之变后,至今近四十年,从弘光朝到永历朝,甚至到吴三桂的伪周,你何时见过他们如沈墨这般著书立说,将其主张宣扬天下的?“
唐端笏也是饱学之士,想了想摇头道:”的确不曾听说。“
王夫之又道:”看一个人,观其行,察其言,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品行志向。虽然我并未见过沈墨其人,但是这本册子之中的言论就是他的言,从中可知其志向宏大。而且我听说沈墨这个人虽然年纪尚轻,但是个人的品行却非常的高洁,不尚奢侈,不贪财,不沉迷女色,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饭,对待下人很是和气,就算是对那些世人鄙夷的妓家也多有善待,甚至还允许她们担任女官。这样的人难道不知道敬佩吗?“
唐端笏想了想质疑道:”老师,王莽谦恭未篡时。沈墨虽然现在看来品行出众,但是随着他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难保不会如同历史上那些枭雄一般变得骄奢淫逸起来?老师为何对他如此赞赏?“
王夫之教学生,并不会随便摆出老师的威严来,反而会鼓励学生不断质疑。
所以对于唐端笏的话他并不生气,反而道:”骄奢淫逸这是人的本性,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如同圣人一样。就是孔圣人自己也不是完美的。朱夫子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根本就是违背人性的。“
”沈墨肯定不是天生的圣人,也跟你我一样都有七情六欲。但是他懂得克制,懂得约束,这就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况且,他年纪轻轻就能做到这种地步,这在别人身上是很难看到的。
我听说湘东有个叫做朱承平的才占据了一府四县之地就妄自尊大自称楚王,结果很快就落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但是反观沈墨,如今占据三府两州,整个湘南都在其手中,却依然没有称王称帝。换做是你,你能如此自持吗?“
唐端笏想了想道:”老师,学生自问是做不到的。沈墨从东安县起家,一路攻城掠地,短短一年时间就占据了整个湘南,先后击败李光地,刘光耀乃至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样的战绩,换做是我,可能都会生出直接挥师北上,直取北京城的狂念来。但是沈墨却能依然保持冷静,就凭这一点我是跟佩服他的。“
王夫之点头,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说的很好。我们这些读书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说得多,做得少。而且在别人做事的时候总喜欢吹毛求疵,品头论足,总觉得换成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但是如果真的让换做是你,能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达成沈墨如今的成就吗?“
唐端笏很老实的摇头道:”我肯定是做不到的。别说攻占衡阳了,就是一座小小的东安县城我都打不下来。“
王夫之笑道:”你倒是颇有自知之明。天下之事,知易行难。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我们这些读书人往往是心比天高,自视甚高,但是要想有所建树,还是要依附于沈墨这样的英雄人物的。“
唐端笏很惊讶,自己的老师竟然用英雄来形容沈墨,可见在老师的心目中对沈墨是非常看重的。
”老师,听你的意思,你是想下山投效沈墨?“
唐端笏有点不确定地问道。
王夫之看重手中的册子,点头道:”老夫的确是生出了这个心思。将近二十年了,从永历陛下在缅甸驾崩之后,我本来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这天下已经彻底要灭亡了。这锦绣河山彻底沦落在了蛮夷手中。“
”但是沈墨的出现却让我这垂垂老朽之人心中又蠢蠢欲动起来,生出了一番辅佐他做一番事业的心思。“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昔日洪武皇帝提出了这八个字,最终将蒙元朝廷驱逐到了大漠,建立了大明江山。如今沈墨又再次以这八个字作为他的志向,这不就是我辈之人毕生追求的事情吗?这种伟业难道不比我整日枯坐山中沉溺于卷牍之中更有意义?“
王夫之这番话让唐端笏再次对老师肃然起敬。
但是他还是没有忍住道:”老师,两年前,吴三桂攻占衡阳,建立伪周,自立为帝,想要借助您的贤名来为他上劝进表,您当时断然拒绝了。论实力还是威望,昔日的吴三桂怎么都比今日的沈墨更胜一筹,您为何不选择辅佐吴三桂,却倾心沈墨呢?“
王夫之闻言冷哼一声,目光严厉地看着唐端笏道:”须行,你用吴三桂这种无君无父,叛国弑君的乱臣贼子,反复小人跟相提并论,这是对沈墨的极大羞辱。若再有这种愚蠢之言,我就将你逐出门墙。“
看着老师严厉的神色,唐端笏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急忙躬身道歉道:”老师勿怪,学生一时失言,并无羞辱沈总镇之意,还请老师息怒。“
王夫之也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平时有口无心,心中有什么疑惑往往就说出来了,所以也并没有真的见怪他。
”罢了,以后莫要再犯就是。“
看着老师不怪罪自己,唐端笏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沈墨在老师的心目中竟然有这么高的地位,这是他生平仅见。
就连昔日的晋王李定国派人相召的时候,老师都没有立刻答应。
虽然这其中有顾忌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把持朝政的原因,但是也不难看出老师对于李定国并没有真正的看重。
”老师,如今沈墨既然占据了衡阳,以老师的贤名,他应该会知道老师就在此处隐居,。若是他真的礼贤下士,应该要来主动拜访老师才对。老师又何必主动前去,免得让人家小觑了咱们。“
虽然老师很看重沈墨,但是唐端笏对于王夫之这种主动送上门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在他看来,就算不三顾茅庐,也要沈墨亲自拜访才行。
时间原因,下面内容先更后改,见谅。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2/2985/21564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