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求访大贤

推荐阅读:我在东京种神树华娱之流量之战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鹰视狼顾我的模拟长生路临安不夜侯天倾之后斗罗:血脉不够?脑子来凑妖尾:我才不要当会长天人图谱

    在饥荒得解的同时,李思业也开始着手寻找他最急需的文官。这是一个寒冷而晴朗的早晨,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刺,严寒几乎要将大地都冻裂了。益都府最繁华的前门大街上冷冷清清,许多人家的大门都敞开着,屋里已没有人,看不见半点生机,残破的窗子在寒风中摇曳摔打,传来刺耳的‘吱嘎’声。饥荒给李思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虽然意外得到的粮食极大的缓解了眼前的危机,但还是不足以维持到夏收。治理、文官、人才便成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昨天李思业在传唤地保时,无意中得知原潍州太守谢其志赋闲在益都,李思业当即改变第二天察军的计划,一早便和柴焕来拜访谢其志。看在五斗米的面上,谢其志勉强接见了李思业。

    即坐,李思业诚恳地道:“思业出身草莽,今幸得山东一路,却苦于治理无人,我闻先生曾是潍州太守,可否出山助我?”

    谢其志却淡淡一笑,脸上带着三分感动,眼睛里却闪过七分不宵,他道:“大将军高看我了,若将军之志只在一州一路,我劝你不如投靠朝廷,以将军的实力早晚必飞黄腾达;但若将军志在千里,还须良马相配,我虽曾为一州太守,实在是碌碌庸人,否则也不会为这五斗米折腰。我看将军也非李全之辈,谢某倒知道益都有一大贤,愿推荐给将军。”

    李思业早看见他眼中的神色,心中恼火,却又不好发作,只得忍住气道:“先生请讲!”

    谢其志却并不回答,他到书橱上翻起书来,看得李思业眼中冒火,恨不得一把将他喉咙里的话挤出来,那谢其志翻了半天书,见李思业不肯再给他几袋米,这才死了心道:“大将军可闻我金国第一诗人元好问否?以元好问的才能还是此人的学生,此人曾为三任太子太傅,两次出相,后任国子监祭酒,一生门生无数,他就是赵秉文,曾为我金国三朝元老,现在就闲居益都,前日还去拜访过他,精神尚好,以他的见识必能为大将军指一条明路。”

    李思业也懒得再求他出山,问明地址后,便丢下五斗米,告辞而去。

    待李思业走后,谢其志之子埋怨父亲应该答应赚些禄米,谢其志却冷笑说道:“他虽占据山东北部,到底不过是一土匪,我堂堂进士之身,岂可委身事匪!再说朝廷恐怕不久就会来山东平乱,一但他败亡,我岂不会被人耻笑千年。”

    期子却又不解地问道:“那父亲为何又推荐赵阁老呢?”

    “我是看在他善待百姓的份上才向他推荐的,以赵阁老之眼光,或许能为他指条明路吧!”嘴上说着,眼睛却向那几袋米瞟去,暗恨自己脸皮薄,为何却偏开不了这个口多要几袋。

    赵秉文的家在益都的一个小巷里,院墙很高,门却很小,根本让人想不到这竟是一个退休宰相的家。

    柴焕上前轻敲了三下,一名小童出来开了门。

    柴焕拱手一礼道:“请禀告你家主人,益都李思业求见。”

    小童笑笑道:“我家主人出去散步了,你们可愿稍等片刻?”

    “那就打扰了!”

    小童将众人领进了小院,这是一个恍若世外桃园般的地方,满眼都是深青色的苍柏,在四个墙角各种有一丛翠竹,勃勃的生机和外面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亲兵自在院中等候,李思业和柴焕被让进了客厅,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但却收拾得一尘不染,窗前的几盆盆景处处显露出主人清雅的心境。

    小童随后奉上了三杯清茶道:“请稍坐,我家主人即刻便回来。”

    不一会儿,一老者从外面散步回来,只见他相貌清奇,须发灰白,身穿普通的长衫,和一般长者并无区别,但李思业却感到他的目光扫过,自己竟有一种被看穿的感觉,他看了看李思业的名刺,笑道:“大将军怎么有时间来老夫蜗居?”

    李思业被他叫得惭愧,便道:“这‘大将军’是自封的匪号,让阁先见笑了。”

    赵秉文却很和善地说道:“无妨!我也略闻振威军的建制,我虽不懂兵,但也觉其中条理清晰,颇有汉唐古风,决非乌合之众可比。”

    轻茗一口茶后,李思业立刻将话题切入了主题“现在山东饿殍枕藉,以我之见是人祸大于天灾,我虽有心救百姓于水火,却不知该从何入手,请阁先教我。”

    赵秉文微微一笑道:“我听说大将军与士卒同甘苦,又听说你还亲自为灾民施粥,这虽有点不成体统,但足见将军赤子之心,仅凭此我就可推知大将军确实是有诚心来访。”说到这里,他沉思了片刻,用一种略带沧桑的语调缓缓地说道:“《尚书》中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乃是说国以民为本,民则又以士为先。道理虽然简单,可真正会用者却没有几人,从先秦的陈胜、吴广之败,汉初的项羽之衰,乃至后来的张角、黄巢以及本朝的钟相、杨幺,甚至眼前的李全、杨安儿之辈,无不是败于藐视士者。大将军真要想成一番事业,必须用士,否则早晚会走回李全的老路。”

    李思业点点头表示受教,又问道:“阁老所言让思业茅舍顿开,只是士也有三六九等,又该如何取舍?”

    赵秉文鼓掌大笑道:“举一能反三,孺子可教也!”

    他不由挺直了腰,脸色变得异常严肃起来。

    “我以为汉之所亡,种因于初,光武帝依靠豪强地主夺回了江山,但也最终亡于地方诸侯,继而西晋短暂、隋唐消亡,皆因地方强而朝廷弱的缘故。所以我想告诉大将军,将来在发展时,应屏弃豪强,依托中小地主发展,或许会慢一些,但从长远考虑,却能建万世之基业。”

    李思业只觉眼前一亮,却又看不清楚,又急道:“现在山东局势阁老也应该清楚,我又该如何破局呢?”

    赵秉文却似早有成竹,不加思索道:“如果没有这场饥荒,或许目前的局面会延续三五年,但现在已不可能了,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两全消亡在即,将军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山东,应着眼于全国大局。俗话说‘大树下面好乘凉!’将军当务之急应是先选一后台,有了靠山就生了根基,这样宋、金两国都不敢轻动将军,然后将军再逐步统一山东、扩大影响,励精图治以待天时,等到那时,将军志有多高,天就有多高!”

    “大树下面好乘凉!”李思业喃喃的念着,赵秉文的话仿佛在他前面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感到自己的前路又新踏上了一层台阶,李思业仰慕赵秉文大儒风范,便起身便向赵秉文跪倒:“思业少年丧父,无人管教,我愿拜先生为师,请先生出山助我!”

    赵秉文欣慰地点了点头,如果李思业真能接受他‘屏弃豪强’的政治观点,并能据此能成就一番大业的话,他赵秉文也就不虚此生了。

    笑道:“我可以收你为我的关门弟子,但我今年七十有二,年事已高,离大限已经不远,再无精力过问俗事。这样,我有一弟子,叫张信之,曾为金国户部侍郎,现隐居山东德州,其人有治世之才,我修一书替你唤来,可助你一臂之力。再有山东的一些旧吏也与我有弟子的份名,你但凡说是我叫他们出山的便可。”

    十日后,张信之得老师的书信,当即收拾行李前来投奔李思业,并献言要巩固地方,且不可操之过急,应徐徐图之,李思业欣然接受,便任其为振威军参军事,总揽所辖的地方政务。

    此后,又陆续得了潍州张含、益都府顾辅、登州贾至等等十几名金国汉人旧吏,李思业都一一任命他们为各州太守、司马,并严令各地驻军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从此以后,李思业终于开始走上了一条有着明确政治目标的发展道路。

    喜欢晚宋请大家收藏:晚宋更新速度最快。(记住本站网址:)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3/3630/25866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