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红楼梦书名变迁隐藏的秘密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制卡师:我的卡牌无限连锁、从正一道童肝成万法天师、神农道君、道与天齐、宅男侵入動漫世界、浪痞、天倾之后、逆天邪神、夜无疆、
正文:
按第一回叙述,《红楼梦》先后经历了《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四个书名的变迁。
我们必须清楚,不论这四个书名,作者假借谁的名号起下,其实,都是作者本人。
作者为甚不起一个名,显得明了;或者起十个,显得古旧珍贵?单单只起这四个呢?
我觉得,一方面是做广告,强调这书好,引发读者兴趣;另一方面,是怕读者误读,想提醒读者!
那么,作者想提醒读者什么呢?
《石头记》这个书名,很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石头。石头在书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存在,一直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好多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它展开。通常放在第一位的,都是最想引人注意的。所以,我觉得,作品中有关石头的表达,最接近作者真实的写作意诣。石头是什么?按书中所记,是一块补天之材,却没有被重用。这跟作者自己有才,却郁郁不得志是吻合的。和书里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人生境况,也是吻合的。
《情僧录》这个书名,应该是提醒读者,这是一本言情小说。
从情,这个角度看,正如作者书中所写,空空道人以为,这书,不外谈情而已。一般的小说,全都谈情。这话,本不必说。但作者却专门拿出来说。可见,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此情,非彼情!这样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他写的情,是和别人写的情,不一样的。这个意思,在这段文字前面的文本中,是专门有详细表述强调的:“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那么,是什么情呢?从情的品种看,有爱情,亲情,友情,世情,愤恨之情,爱国之情等等。
一般读者,看这书,多半会被一位帅哥和几位美女的爱情吸引,而忽视作者其他情感的表达。
所以,我觉得,作者多半是想强调:不要只当爱情故事来读!还要注意亲情,友情,愤恨之情和爱国之情等。
从僧,这个角度看。非常有趣!怎么有趣呢?僧,应该是佛教徒。也就是修佛的那些人。可是,给自己改名为”情僧”的这位,原本并不是佛教徒,而是一位道教徒!因为,他原本的名字是“空空道人”。
看到这儿,我就暗自惊叹:这《红楼梦》实在厉害的很!一个道教徒看过之后,居然会弃道投佛。难道,它是一部非常神奇,非常有魔力的佛教经典?
再仔细想想,这空空道人,能见到石头的原身,并能与其对话,说明,他也是位修炼成仙的人,或者,至少也像当初下山时的姜子牙,差不多算半仙。照此,他功力也是不错的!居然,这么轻易,就让《红楼梦》给收伏了!渐渐就变成一个佛教徒!
我想:作者,让空空道人信仰改变,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一个人身上最难改变的东西,就是这个信仰!
这事儿,突然,让我想到了《西游记》。
据考证爱好者透露:《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大约是1560-1580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大约是1758年左右。相差二百年左右。照此说,《红楼梦》作者,多半儿是看过《西游记》的。因为,《西游记》很火呀!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原本学的是道法,应该是道教徒,猪八戒和沙僧也是。后来,他们全投到了佛教门下。这一点,与空空道人的华丽转身,多么相似!
还有,孙悟空原本是块石头,后来,幻化成猴。《红楼梦》里,也是一块儿石头,幻化成仙。这也极其相似!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创作,受《西游记》的影响不小。
从世界观这个角度看,《西游记》表达的是一段佛渐盛,道渐衰的历程。我想,这和当时的现实,是对应的。《红楼梦》的作者应该也在表达这个意思!
《风月宝鉴》这个书名,应该是提醒读者注意理解书中的“风月”。书里说是孔梅溪起的名。这名字,显然是假托。依据《红楼梦》作者写这书的特点,一般有名姓的,多半要赋予一定的意义。那么,这个孔梅溪,为什么姓孔?名字里为什么有梅,有溪?确实也值得思考。
有人可能会以为:我这样想问题,有点过度解读的味道!或者有点儿穿凿!
但是,由于《红楼梦》作者有这种习惯所以,我还是想先穿凿一番,再对穿凿的结果做一下分析,有道理,说不定就对了!没道理,就把它当成一次锻炼脑细胞的机会了。反正平时瞎浪费脑细胞的时候多了去了。
先看我下面对孔梅溪的第一组联想:
孔-孔子-儒家-正统思想。
梅-梅花、梅枝-四君子之一(雪中绽放,有傲骨的那种)。
溪-小股水-山泉(多半儿是清澈风底的那种)-清朝—清流(一种孤傲性格的人)。
好,这三层意思连起来,似乎在说:持儒家正统思想的人、四君子这类人、以清流自居的人,会把这书看成是“风月宝鉴”!也就是一部告诫人们不要沉溺风月的书!
如此一想,倒是挺有意思!而且,我感觉这意思,可能差不多就是作者的意思。
再看我下面对孔梅溪的第二组联想:
孔-小孔、针眼儿那么大的小洞。从这种叫孔的地方看过去,近处的事物,往往只能看到局部。远处的东西,虽能看到整体,但又离得很远,也很难分辨清晰。
梅-就是梅这种植物,梅花(挺小的一种花儿)。
溪-就是挺小的一股水。
好,这三层意思连起来,似乎在说:透过小孔看梅花和小溪,这么看的话,也只能看到风月这么点儿东西。
如此一想,还是挺有意思!而且,我感觉这意思,也是差不多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照此来看,两个意思,指向同一个意思:有一部分人,只会从这书里看到“风月”二字。
所以,作者提到《风月宝鉴》这书名,同前面的《石头记》、《情僧录》一样,都是为自己撑起的一张保护伞!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提醒读者注意,本书侧重写的是十二个女子。
在这里,先普及一个知识:据考证爱好者说,把小说分成“章回”这种形式表达的,就始于这部《红楼梦》。这也算曹雪芹的一个首创。此后,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成了章回体。从这点,也可以看到《红楼梦》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力。
《金陵十二钗》是作者明确告知,由他本人起下的名。因此,这个名字,就得好好研究一番,因为,作者起完这名后,就发布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觉得:这是作者在提示,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就在这个书名里。
首先,研究一下金陵:
金陵:是地名。旧指南京。这貌似没什么好研究的。但如果这样想:世上那么多地名,为什么作者偏偏要说金陵这地方呢?好像就有点味道了。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遭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曾多次遭受兵灾,但又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表现有:
(1)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在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2)东晋、萧梁、刘宋,都以南京做根基,力图北伐,一统全国。虽败,但也扎稳华夏之根基。
(3)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都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出现岳飞等许多北伐名将。
(4)大明通过南京巩固根基,北伐成功,建立大明王朝。
有人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看完上面这些有关金陵的资料,是不是就有点儿感觉了?
《红楼梦》作者,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清朝。反清的思想,应该是很浓烈的吧?特别是明朝,通过以南京做根基,驱逐了蒙古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残酷统治。开创了几百年的大明王朝。
所以,我觉得曹雪芹反清思想是有的,至于是否想光复明朝,这不确定。但至少渴望中华大地由汉族一统的思想,从书名用金陵二字,可以初步得出来。
其次,再研究一下书名中的“十二”。
看到“十二”。大多数人会想到:一年有12个月,12生肖(注意:十二生肖是按照古时一天十二个时辰来排序的,每个时辰,用这个时辰中,最活跃,生命力最茂盛的动物,作为标识。时间从子时开始。子时,就是半夜十二点左右,那时老鼠最有精神,所以,当然是老大了!)。不论12个月,合成一年;还是十二生肖,合成一天。实际上,都是一个“圆满”的意思。即十二为分,一天或一年,为合。
另外,王根权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第一层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12”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座和平统一纪念碑。
好了,把“十二”这个词的古意摆在这儿,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出一点儿意思,那就是“统一”。古人常把少数民族当成外敌。他们的统治,自然也会被当作外敌入侵。所以,驱逐少数民族入侵,恢复汉族统一,就成为古人普遍的共识。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书里根本就不止写了十二个美女。而且,重要的美女,也不止十二个。所以,仅仅凭什么十二钗正册,副册(这是:满纸荒唐言呀!),去想问题,实在对不起曹雪芹这句词呀。
最后,再研究这个“钗”。
1、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金~,玉~,裙~(旧指妇女,亦称“钗裙”)。荆~布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2、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3、钗是我国传统武器之一的铁尺。钗的设计就是用来克制刀剑用的。铁尺原本是流传在我国湖南各地的一类短器械,其套路不一,打法也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制敌和自卫。
根据钗上面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把钗真正的意思,理解成是“铁尺”呢?也就是用来克制刀剑用的武器。
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就是说,《红楼梦》的作者,明着像是写女人的首饰,实际上是在写一种兵器。也就是给钗这个字,赋予了双重意义!
我觉得,这样理解,更对头一些。
理由如下:
1.既然是想写美女,完全可以像《金瓶梅》那样,以里面的美女的名字命名。
2.既然,真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想用饰物借代美女。美女身上那么多配饰,为什么偏偏是钗?尤其是美好,软柔的配饰,不是更能代表美女的美妙!为什么偏偏选一个带金字的钗呢!金属,是硬的质地,偏男,而非女。可见,这钗字,大有深意。
3.《红楼梦》里的男人,多半儿软得没骨头。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缺少一点儿金的硬气。
4.钗,还是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一种赠别的物件。通常,应该是女人赠别男人!此时,男人要离去!女人来送;并担心再难见到,便送这东西。男人离去做什么?会让女人那么担心他的安全?一种是上战场,一种是出远门儿讨生活,一种是去追求理想,实现抱负吧?
《红楼梦》里的男人,都在做什么呢?或者不离家,或者有离家的,也在周边儿找美女。纵使有出远门儿的,貌似也没有一个值得那些美女送钗吧?从这个角度看,这钗,也不仅仅是指美女。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我大致认为:《金陵十二钗》这书名,更接近作者原意。
最后,还要说,曹雪芹,也是一个化名儿,不是真名儿。这名字,是像孔梅溪那样,有什么意思吗?
据考评爱好者说,作者真的姓曹。如果考评的没错,这就没什么意思可讲了。至于雪芹二字。雪里,肯定没法长芹菜。所以,雪芹的意思,多半可能是指干净,洁白的芹菜花。喻意大概指:自己是高洁清爽淡泊之人。
书中最后的书名,通常会是真书名。作者的姓名,也用真姓。这种情况比较靠谱。
如果,这个名字,像孔梅溪、空空道人一样,只是托名儿,那么,几代考评爱好者的辛苦,就全白下了。那些证实的证据资料,全部将被推翻。
如果没有超过那些考评爱好者的详实证据,这作者只能归属曹雪芹。
如果有谁,哪一天,真能把曹雪芹是真作者的事儿推翻,那这曹雪芹的名字,就得像孔梅溪一样,好好研究一番。
以我看书的经验,感觉曹雪芹,应该是真正的作者,而不是托名。理由如下:
1.考评爱好者的证据,我都看过,比较靠谱。
2.一个作者,用一辈子写完一本书,肯定想告诉人家,这书是他写的。除非他写了《金瓶梅》那么另类的作品。《红楼梦》的文本,对当时禁忌的东西,做了“隐”“幻”的处理,而且处理的很好。就像《西游记》那样。《西游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而且流行了许多年,作者也没受什么大牵连。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属名,应该也不怕事。
3.这书,作者并没写完。或者,像有人说的那样,书写完,遗失了。但大家都认可这是一部草稿本。在草稿本上,作者先落名,到印刷时,又因担心而改掉,用假名,是可以理解的。但草稿本。先落真名,过过瘾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4.书中用一大段文字,专门说书名。这种情况,最后的书名,通常会是真书名。作者的姓名,也用真姓。这种情况比较靠谱。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www.bq46.cc。m.bq46.cc
按第一回叙述,《红楼梦》先后经历了《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四个书名的变迁。
我们必须清楚,不论这四个书名,作者假借谁的名号起下,其实,都是作者本人。
作者为甚不起一个名,显得明了;或者起十个,显得古旧珍贵?单单只起这四个呢?
我觉得,一方面是做广告,强调这书好,引发读者兴趣;另一方面,是怕读者误读,想提醒读者!
那么,作者想提醒读者什么呢?
《石头记》这个书名,很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石头。石头在书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存在,一直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好多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它展开。通常放在第一位的,都是最想引人注意的。所以,我觉得,作品中有关石头的表达,最接近作者真实的写作意诣。石头是什么?按书中所记,是一块补天之材,却没有被重用。这跟作者自己有才,却郁郁不得志是吻合的。和书里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人生境况,也是吻合的。
《情僧录》这个书名,应该是提醒读者,这是一本言情小说。
从情,这个角度看,正如作者书中所写,空空道人以为,这书,不外谈情而已。一般的小说,全都谈情。这话,本不必说。但作者却专门拿出来说。可见,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此情,非彼情!这样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他写的情,是和别人写的情,不一样的。这个意思,在这段文字前面的文本中,是专门有详细表述强调的:“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那么,是什么情呢?从情的品种看,有爱情,亲情,友情,世情,愤恨之情,爱国之情等等。
一般读者,看这书,多半会被一位帅哥和几位美女的爱情吸引,而忽视作者其他情感的表达。
所以,我觉得,作者多半是想强调:不要只当爱情故事来读!还要注意亲情,友情,愤恨之情和爱国之情等。
从僧,这个角度看。非常有趣!怎么有趣呢?僧,应该是佛教徒。也就是修佛的那些人。可是,给自己改名为”情僧”的这位,原本并不是佛教徒,而是一位道教徒!因为,他原本的名字是“空空道人”。
看到这儿,我就暗自惊叹:这《红楼梦》实在厉害的很!一个道教徒看过之后,居然会弃道投佛。难道,它是一部非常神奇,非常有魔力的佛教经典?
再仔细想想,这空空道人,能见到石头的原身,并能与其对话,说明,他也是位修炼成仙的人,或者,至少也像当初下山时的姜子牙,差不多算半仙。照此,他功力也是不错的!居然,这么轻易,就让《红楼梦》给收伏了!渐渐就变成一个佛教徒!
我想:作者,让空空道人信仰改变,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一个人身上最难改变的东西,就是这个信仰!
这事儿,突然,让我想到了《西游记》。
据考证爱好者透露:《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大约是1560-1580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大约是1758年左右。相差二百年左右。照此说,《红楼梦》作者,多半儿是看过《西游记》的。因为,《西游记》很火呀!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原本学的是道法,应该是道教徒,猪八戒和沙僧也是。后来,他们全投到了佛教门下。这一点,与空空道人的华丽转身,多么相似!
还有,孙悟空原本是块石头,后来,幻化成猴。《红楼梦》里,也是一块儿石头,幻化成仙。这也极其相似!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创作,受《西游记》的影响不小。
从世界观这个角度看,《西游记》表达的是一段佛渐盛,道渐衰的历程。我想,这和当时的现实,是对应的。《红楼梦》的作者应该也在表达这个意思!
《风月宝鉴》这个书名,应该是提醒读者注意理解书中的“风月”。书里说是孔梅溪起的名。这名字,显然是假托。依据《红楼梦》作者写这书的特点,一般有名姓的,多半要赋予一定的意义。那么,这个孔梅溪,为什么姓孔?名字里为什么有梅,有溪?确实也值得思考。
有人可能会以为:我这样想问题,有点过度解读的味道!或者有点儿穿凿!
但是,由于《红楼梦》作者有这种习惯所以,我还是想先穿凿一番,再对穿凿的结果做一下分析,有道理,说不定就对了!没道理,就把它当成一次锻炼脑细胞的机会了。反正平时瞎浪费脑细胞的时候多了去了。
先看我下面对孔梅溪的第一组联想:
孔-孔子-儒家-正统思想。
梅-梅花、梅枝-四君子之一(雪中绽放,有傲骨的那种)。
溪-小股水-山泉(多半儿是清澈风底的那种)-清朝—清流(一种孤傲性格的人)。
好,这三层意思连起来,似乎在说:持儒家正统思想的人、四君子这类人、以清流自居的人,会把这书看成是“风月宝鉴”!也就是一部告诫人们不要沉溺风月的书!
如此一想,倒是挺有意思!而且,我感觉这意思,可能差不多就是作者的意思。
再看我下面对孔梅溪的第二组联想:
孔-小孔、针眼儿那么大的小洞。从这种叫孔的地方看过去,近处的事物,往往只能看到局部。远处的东西,虽能看到整体,但又离得很远,也很难分辨清晰。
梅-就是梅这种植物,梅花(挺小的一种花儿)。
溪-就是挺小的一股水。
好,这三层意思连起来,似乎在说:透过小孔看梅花和小溪,这么看的话,也只能看到风月这么点儿东西。
如此一想,还是挺有意思!而且,我感觉这意思,也是差不多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照此来看,两个意思,指向同一个意思:有一部分人,只会从这书里看到“风月”二字。
所以,作者提到《风月宝鉴》这书名,同前面的《石头记》、《情僧录》一样,都是为自己撑起的一张保护伞!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提醒读者注意,本书侧重写的是十二个女子。
在这里,先普及一个知识:据考证爱好者说,把小说分成“章回”这种形式表达的,就始于这部《红楼梦》。这也算曹雪芹的一个首创。此后,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成了章回体。从这点,也可以看到《红楼梦》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力。
《金陵十二钗》是作者明确告知,由他本人起下的名。因此,这个名字,就得好好研究一番,因为,作者起完这名后,就发布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觉得:这是作者在提示,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就在这个书名里。
首先,研究一下金陵:
金陵:是地名。旧指南京。这貌似没什么好研究的。但如果这样想:世上那么多地名,为什么作者偏偏要说金陵这地方呢?好像就有点味道了。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遭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曾多次遭受兵灾,但又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表现有:
(1)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在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2)东晋、萧梁、刘宋,都以南京做根基,力图北伐,一统全国。虽败,但也扎稳华夏之根基。
(3)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都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出现岳飞等许多北伐名将。
(4)大明通过南京巩固根基,北伐成功,建立大明王朝。
有人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看完上面这些有关金陵的资料,是不是就有点儿感觉了?
《红楼梦》作者,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清朝。反清的思想,应该是很浓烈的吧?特别是明朝,通过以南京做根基,驱逐了蒙古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残酷统治。开创了几百年的大明王朝。
所以,我觉得曹雪芹反清思想是有的,至于是否想光复明朝,这不确定。但至少渴望中华大地由汉族一统的思想,从书名用金陵二字,可以初步得出来。
其次,再研究一下书名中的“十二”。
看到“十二”。大多数人会想到:一年有12个月,12生肖(注意:十二生肖是按照古时一天十二个时辰来排序的,每个时辰,用这个时辰中,最活跃,生命力最茂盛的动物,作为标识。时间从子时开始。子时,就是半夜十二点左右,那时老鼠最有精神,所以,当然是老大了!)。不论12个月,合成一年;还是十二生肖,合成一天。实际上,都是一个“圆满”的意思。即十二为分,一天或一年,为合。
另外,王根权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第一层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12”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座和平统一纪念碑。
好了,把“十二”这个词的古意摆在这儿,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出一点儿意思,那就是“统一”。古人常把少数民族当成外敌。他们的统治,自然也会被当作外敌入侵。所以,驱逐少数民族入侵,恢复汉族统一,就成为古人普遍的共识。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书里根本就不止写了十二个美女。而且,重要的美女,也不止十二个。所以,仅仅凭什么十二钗正册,副册(这是:满纸荒唐言呀!),去想问题,实在对不起曹雪芹这句词呀。
最后,再研究这个“钗”。
1、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金~,玉~,裙~(旧指妇女,亦称“钗裙”)。荆~布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2、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3、钗是我国传统武器之一的铁尺。钗的设计就是用来克制刀剑用的。铁尺原本是流传在我国湖南各地的一类短器械,其套路不一,打法也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制敌和自卫。
根据钗上面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把钗真正的意思,理解成是“铁尺”呢?也就是用来克制刀剑用的武器。
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就是说,《红楼梦》的作者,明着像是写女人的首饰,实际上是在写一种兵器。也就是给钗这个字,赋予了双重意义!
我觉得,这样理解,更对头一些。
理由如下:
1.既然是想写美女,完全可以像《金瓶梅》那样,以里面的美女的名字命名。
2.既然,真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想用饰物借代美女。美女身上那么多配饰,为什么偏偏是钗?尤其是美好,软柔的配饰,不是更能代表美女的美妙!为什么偏偏选一个带金字的钗呢!金属,是硬的质地,偏男,而非女。可见,这钗字,大有深意。
3.《红楼梦》里的男人,多半儿软得没骨头。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缺少一点儿金的硬气。
4.钗,还是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一种赠别的物件。通常,应该是女人赠别男人!此时,男人要离去!女人来送;并担心再难见到,便送这东西。男人离去做什么?会让女人那么担心他的安全?一种是上战场,一种是出远门儿讨生活,一种是去追求理想,实现抱负吧?
《红楼梦》里的男人,都在做什么呢?或者不离家,或者有离家的,也在周边儿找美女。纵使有出远门儿的,貌似也没有一个值得那些美女送钗吧?从这个角度看,这钗,也不仅仅是指美女。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我大致认为:《金陵十二钗》这书名,更接近作者原意。
最后,还要说,曹雪芹,也是一个化名儿,不是真名儿。这名字,是像孔梅溪那样,有什么意思吗?
据考评爱好者说,作者真的姓曹。如果考评的没错,这就没什么意思可讲了。至于雪芹二字。雪里,肯定没法长芹菜。所以,雪芹的意思,多半可能是指干净,洁白的芹菜花。喻意大概指:自己是高洁清爽淡泊之人。
书中最后的书名,通常会是真书名。作者的姓名,也用真姓。这种情况比较靠谱。
如果,这个名字,像孔梅溪、空空道人一样,只是托名儿,那么,几代考评爱好者的辛苦,就全白下了。那些证实的证据资料,全部将被推翻。
如果没有超过那些考评爱好者的详实证据,这作者只能归属曹雪芹。
如果有谁,哪一天,真能把曹雪芹是真作者的事儿推翻,那这曹雪芹的名字,就得像孔梅溪一样,好好研究一番。
以我看书的经验,感觉曹雪芹,应该是真正的作者,而不是托名。理由如下:
1.考评爱好者的证据,我都看过,比较靠谱。
2.一个作者,用一辈子写完一本书,肯定想告诉人家,这书是他写的。除非他写了《金瓶梅》那么另类的作品。《红楼梦》的文本,对当时禁忌的东西,做了“隐”“幻”的处理,而且处理的很好。就像《西游记》那样。《西游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而且流行了许多年,作者也没受什么大牵连。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属名,应该也不怕事。
3.这书,作者并没写完。或者,像有人说的那样,书写完,遗失了。但大家都认可这是一部草稿本。在草稿本上,作者先落名,到印刷时,又因担心而改掉,用假名,是可以理解的。但草稿本。先落真名,过过瘾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4.书中用一大段文字,专门说书名。这种情况,最后的书名,通常会是真书名。作者的姓名,也用真姓。这种情况比较靠谱。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4/4356/28670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