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节 紧锣密鼓 6

推荐阅读:神农道君道与天齐宅男侵入動漫世界浪痞天倾之后逆天邪神夜无疆剑修来自合欢宗(高h np)快跑,这个文明开挂了!山海提灯

    6月1日这天,蒋纬国的日程安排跟以前一样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甚至还变本加厉了,因为他此时“身体完全康复了”,所以工作量自然水涨船高。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

    蒋纬国时间太紧张、太宝贵,他没法慢腾腾地坐火车、汽车、轮船,所以整天到处飞,这天,他先飞到归绥,视察当地正在兴建的大型牧场,牛羊成群、马驴奔跑,一片欣欣向荣。华北六省一市里,北平市是政治领导中心,山西是重工业基地,山东有重工业,轻工业规模非常大,同时还重点发展农业、渔业、海上贸易业等,河北跟山东一样轻重工业都有,农业也发达,山东和河北二省是华北两大粮仓,绥远、察哈尔、热河三省主要搞畜牧业和农林业,也发展一定的轻重工业,绥察热三省是华北生产肉类的基地,更是为南京军提供战马的三大牧场,尽管骑兵已经有些过时,但工业水平落后的中国是难以让中队迅速完成机械化的,战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组建骑兵部队,也可以用于运输,所以养马是头等大事。视察完归绥后,蒋纬国又飞到太原,赶到太原军工基地视察中国的第一辆“木炭车”。中国此时已经可以自行生产汽车,当然是在德国的大力援助下,由于汽车是重要物资,加上中国贫弱,所以暂时还不能向民间推广,中国的汽车厂都是政府的、军方的,工厂隶属于军工部,的六大军工基地(重庆、武汉、福州、青岛、太原、济南)里,重庆、太原、济南都有汽车厂,因为蒋纬国的重视和支持,三大汽车厂加起来的产量其实不算小,每月总计可生产汽车500多辆(大部分是“中正牌”军用卡车,小部分是“美龄牌”民用轿车。同年,美国月产汽车40万辆,德国3万辆,苏联25万辆,英国4万辆,法国2万辆,意大利5500辆,日本5000辆),但是,汽车产量供大于求。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此时不是急需汽车的吗?原因是:之所以供大于求,因为缺油。

    中国太缺油了,无论是汽油还是柴油、煤油,都来自石油,中国本土石油产量非常低,德国自己石油都靠大量进口和化工合成,自然无法援助中国,意大利和日本也一样,联盟国四大成员国个个都是贫油国,美国、英国、苏联“富得流油”,但不可能真正地供应给中国,中国又缺钱,买也买不了多少。因为缺油,中国即便生产出汽车也英雄无用武之地。蒋纬国知道这件事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便另辟蹊径,德国方面曾热心地主动向中国传授“煤变油”技术(德国也苦于石油不足,所以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搞出了“煤变油”技术),但这种技术成本太高,不符合中国国情,蒋纬国在咨询过张子高、陈裕光、庄长恭、孙国封等一批中国杰出的化学家的意见后,拨款给太原军工基地,研制“可以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机动车辆”。蒋纬国现在缺石油,但不缺煤炭,反正山西煤海在他手里,还有六盘水等多处大型煤炭基地,所以中国此时煤炭是要多少有多少,与此同时,海统局从河南和四川请来两位这方面的人才,分别是河南籍的机械工程师汤仲明、四川籍的汽车制造工程师高国恕,两位爱国的机械专家深感中国不能出产石油,都在致力于研制不依靠石油而能前进的机动车辆,受蒋纬国邀请后,两位专家欣然应允,来到太原军工基地。奋斗半年多,汤仲明和高国恕终于给蒋纬国送上了研制成功的心血成果:木炭车。

    这种木炭车的机械原理就是把煤炭放在特制的煤气炉灶内燃烧,使之产生煤气,推动发动机运行。在太原军工基地的试验场上,蒋纬国看到了第一辆木炭车的成品,开起来浓烟滚滚,速度很慢,比人骑自行车快不了多少,并且木炭车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自身负荷太重,因为车子上要装很多的煤炭,所以装人装物资就空间有限了,另外,车子上装着很多煤炭,自然导致车子速度不快,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是中国机械专家的心血、汗水、爱国心的结晶(在原先历史上的抗战期间,处境艰苦绝伦的中国就靠着汤仲明、高国恕等爱国机械专家研制出的木炭车而稍微缓解了汽车紧缺、汽油匮乏的大难题。这个发明充满中国坚持抗战的辛酸泪水,也是中国顽强不屈民族精神的体现,高国恕在研制过程中因为煤气爆炸而险些被炸死,面部被烧得毁容,头发眉毛被烧个精光。在抗战前线和抗战后方之间的崎岖坎坷道路上,很多木炭车就这样装着抗战物资、国府高官、将军、士兵,颤颤巍巍地、缓慢而坚定地前进着。)。

    “辛苦了!辛苦了!”蒋纬国满怀敬意地与汤仲明、高国恕等专家紧紧握手。木炭车肯定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先进发明,但它符合中国此时的国情,土东西要比舶来品更管用。

    “我们会再接再厉的!”汤仲明、高国恕等专家都踌躇满志、满腔热血。

    在后期研制过程中,汤仲明、高国恕等专家继木炭车后又陆续研制出桐油车、酒精车、瓦斯(天然气)车,极大地缓解了中国此时石油短缺的大难题,也让几乎陷入僵局中的中国汽车工业得到新生。重庆、太原、济南的汽车厂随后改造了生产线,在中国没有得到大批量石油之前,适当地减少汽油汽车的生产量,加大力量生产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瓦斯车。德国方面得知此事后对此很感兴趣,特地派来一批汽车专家、机械专家“取经”,把这几项中国技术引入德国,缓解德国同样石油紧缺的问题,德国专家们还联合中国专家们对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瓦斯车进行技术上的改良,使之性能更加优异和成功。

    离开太原后,蒋纬国前去重庆,飞机飞过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岭,他居高临下地看到下方的山脉盆地间犹如蚂蚁搬家般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飞沙走石、尘土冲天,那是筑路大军。中国交通实在太落后了,必须要大规模地修铁路、修公路,不只是山西,山东、河北、热河、绥远、察哈尔、热河以及南方国统区几乎每个省都有这样既雄壮又悲壮的壮观场景。中国工业化水平太低,虽然也进口了或制造了一些机器,但这项修路工程基本上还是靠人力,保守估计,国统区十八个省累计动用的民工超过一千万(冬天更多,超过两千万,因为农民在冬天基本没事做),以空前庞大的人力来进行这项浩大而伟大的工程。蒋纬国相当的缺钱,蒋介石比他更穷,所以几乎没钱发给民工做报酬,只能另辟蹊径,比如参加修路的可以全家免税三年,或者工资暂由政府打欠条,以后政府再还,或者政府用新开垦出的土地作为报酬,或者政府用企业股份、修路后带来的利润等方式分红利偿还,对此,广大民众基本是理解的、支持的、踊跃参加的,另外,政府修路的资金一方面来自贷款或盟友援助,一方面来自发行国债进行民间集资(国府的民间集资分为两种,一种是蒋介石搞的,发行国债,以政府名义向民间富商巨贾借钱,依靠这些富商巨贾的爱国之心、对政府的信任,向他们借取大批资金,不过,这个办法有些局限性,一来,不是所有的富商巨贾都爱国的,二来,爱国的富商巨贾不一定相信政府,担心政府最后会借钱不还,所以十个富商巨贾有五个愿意购买国债、借钱给政府就很不错了;另一种是蒋纬国搞的,效率比蒋介石高得多,因为蒋纬国不是只打欠条,他用很多“好东西”进行抵押。蒋纬国派人联系国内的富商巨贾以及一些海外的有钱的侨商,用他让孙殿英从地下挖出来的古董宝物进行抵押借钱,加上用国家大义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及半真半假的武力威逼,这一招堪称屡试不爽,蒋纬国靠着这个办法弄到了大笔资金,同时也完成了盗墓后的“销赃”。比如孙殿英按蒋纬国命令,盗取康熙陵墓,挖出无数珍宝,最值钱的宝物里包括一盏九龙玉杯,该玉杯用料白玉细腻无暇,半透明,杯上所雕玉龙巧夺天工、活灵活现,玉杯四角各盘着二龙戏珠,把手也是**,合计九条龙,艺术价值极高,蒋纬国把这盏九龙玉杯抵押给曾在北洋政府时期号称“北方实业大王”、家财万贯的周学熙,从而借到周学熙打拼大半辈子积攒下的五百多万大洋积蓄,蒋纬国写下黑字白纸并签上自己大名的欠条,承诺在五年内全部还清,并且附带5%的利息。)。尽管如此,大部分的民工在短时间内还是得不到报酬的,甚至吃住都要自己解决,但民工们思想朴素,知道国家困难,在爱国精神的推动下应者云集地报名参加。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民工,开山辟岭、挖土运石,全凭一双手,有的使锄头、铁锹,有的使扁担、箩筐,挥汗如雨地劳作,无数双手都磨出了血泡、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蒋纬国视察施工现场后于心不忍,向全国多家手套厂订购了大量手套,免费供应给民工们),为了抓紧时间,修路大军两班倒,白天施工,晚上也继续施工,一路用火把火堆照明,顶风冒雨、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由于修路地区大部分都位于山区(正因是山区,所以缺路),悬崖绝壁上,民工们翻山越岭,稍有不慎就会滚入山谷,粉身碎骨、尸骸无存。在这种全民奋斗的激流中,千万民工发挥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拼命地大干、苦干,雄浑的号子声响彻在大山里:

    “为国家,筑铁路,修公路!修好路,更强大,加把劲,向前进!”

    “多好的人民啊!”蒋纬国在飞机上看得热泪盈眶,“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真的是可以为之自豪的。

    这是一个真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政府没钱,但政府要建设大型工程,需要调动巨量的人力,按道理,政府根本没钱调动巨量的人力,因为工资报酬是天文数字,可大部分大型工程还是如期地展开了,因为广大民众热爱国家、相信政府,愿意接受政府此时打下的欠条,相信政府以后会如数偿还,所以在眼下愿意给政府打白工。广大民众的支持使得国民政府(包括蒋纬国在内)在眼下起码节约出了两亿美元的资金。中国此时拥有约45亿人口,生活在国统区18省3市境内的人口约38亿,三亿八千万人齐动手的能量无疑是惊天动地。在蒋纬国的请求下,蒋介石通过广播、报纸发表了多次公开讲话,向广大民众坦诚了政府的困难以及那些大型工程必须要动工的必要性,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政府眼下只能“欠民众钱”,同时,他以“党国领袖”的身份和人格向广大民众保证,政府绝对不会出尔反尔、欠钱不还,谁敢干这种事,他会亲自将其绳之以法等等。在蒋介石的保证和蒋纬国的号召下,国统区内数量空前的民众开始气势磅礴地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保证了修路工程得以如期地展开。蒋介石、宋美龄以及大批国府高层多次前往修路现场看望民工、慰问民工(兜里没钱,只能用语言来慰问)。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在陪蒋介石视察过一次后,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给希特勒发去一份几百字的电报:“中国现在很落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也很落后,但双方的落后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的落后是因为各方面客观原因导致的,中国的辉煌历史本身就可以证明中国人的优点,至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那里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地人的愚钝、懒惰、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等民族性缺陷造成的,那里的种族都是劣等民族,但中国人绝对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这些伟大的画面,中国人这种坚忍不拔和宁折不屈的精神毫无疑问地冠于全球各民族之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比中国人民更加朴素勤恳和吃苦耐劳,当他们被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爆发出的能量和凝聚力是不可思议的。我难以相信,我眼前这些数量惊人的中国平民一分钱也不跟政府要,却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参与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对国家的忠诚是发自本能的。尊敬的元首,给非洲人一千年,他们也不会建设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给中国人哪怕只有十年,他们就能把他们原先落后而混乱的国家建设得焕然一新。我现在坚信不疑,中国人是一个优等的民族,我们和他们的联盟是一个正确无比的选择。”

    蒋纬国抵达重庆后,视察了重庆军工基地,因为在这一天,重庆军工基地“双喜临门”,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和第一辆国产坦克出厂了。

    飞机、坦克、火炮,是现代化战争的主要武器,当然还有军舰,但中国现在无法制造大型军舰(只能制造炮舰、炮艇、鱼雷艇、潜艇)。火炮方面,德国已经帮助蒋纬国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火炮工厂(融合了原先自己火炮工业的底子),可生产掷弹筒、迫击炮、口径37毫米的战防炮(反坦克炮)、口径75毫米的步兵炮、口径88毫米的高射炮(就是德国的八八炮,既能仰射打飞机,也能平射打坦克),还能生产105毫米、120毫米榴弹炮,但火炮口径越大,技术难度就越高,产量就越低,根据中队的现状,位于重庆军工基地的这个火炮工厂主要是生产掷弹筒、迫击炮、战防炮、七五步兵炮、八八炮,不太生产口径更大的榴弹炮或加农炮,从而集中资源,提升中**火炮的产量,使得中队重炮很少,但中**火炮普及率能得到大大的提升。至于飞机和坦克,眼下也算是正式实现了国产化。

    这两件大事都很有意义,但同时也“很有水分”,因为第一架军用飞机和第一辆坦克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和生产的,而是用德国提供的生产线、设计图纸、机器设备加上德国专家的指导才生产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还是大好事,意味着以后中国可以自产飞机和坦克,哪怕出国通道被封锁,只要有设备、有原料、有技术人员,中国就能自己生产飞机和坦克了。实际上,在抗战前(包括蒋纬国还没有干涉历史时),中国的航空专家们就在艰苦地摸索着自产飞机了,后来受到蒋纬国的支持,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生产出二三十架技术较原始、结构较简单、工艺较初步的飞机,无法给空军使用,中日战争的爆发又让这件事耽搁了很久,但在眼下,以前积攒下的基础再加上德国新一轮的援助,使得中国终于实现本土自产飞机(其实在本质上只是德国人把德国的一个飞机工厂搬到中国来交给蒋纬国自己生产飞机,也只能生产和维修飞机,不具备研制飞机的能力,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实在是太落后了,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除了原料和部分技术工人是中国的,其余的都是德国的,生产线、图纸、设备都是。)。

    “bf-109?”蒋纬国很惊奇地看着出厂的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

    俞大维在旁边给蒋纬国讲解道:“是的,我们生产力太低,无法同时生产所有的机种,因为我国空军最需要战斗机,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bf-109上从而提升产量。我们的这个飞机工厂只能生产bf-109,但可以维修大部分种类的飞机,轰炸机、运输机都能进行维修。”

    “产量如何?”蒋纬国问道。

    俞大维回答道:“目前产量是一个月30架,我们打算到明年上半年实现一个月100架,下半年实现一个月150架,后年实现一个月300架。”

    “辛苦了!辛苦了!”蒋纬国连连道,他又在心里感慨不已,“真不容易啊!我记得在原先历史上,二战期间美国佬最高峰时一年生产了差不多10万架飞机!十万架啊!我操!太他妈的恐怖了!德国好像最高峰时一年4万架,小日本最高峰时一年生产了近2万架飞机。妈的!中国跟它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唉!难怪在原先历史上的二战期间中国会被看不起,甚至还被那些所谓盟友进行鱼肉!弱国无外交啊!”他唏嘘不已。

    俞大维似乎看出了蒋纬国神色“喜中带忧”,因此他安慰道:“建镐,你不要觉得少,放心吧,这个过程是滚雪球的,我们在初期的生产中,虽然规模小,但可以不停地培训相关技术人才,生产飞机所需要的工业部门先得到了经验和技术,然后会慢慢地扩大,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和良性循环,这个过程不是一变二、二变三、三变四,而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他拍了拍蒋纬国的肩膀,“对了,我们跟德国人联合研制的直升机也大有进展了!”

    “哦?真的?”蒋纬国心头一喜,“什么样的进展?”

    俞大维笑道:“今年内肯定能制造出第一架成品,明年初步生产,后年实现量产。”

    “什么型的?”蒋纬国喜出望外地问道。

    俞大维回答道:“运输型的。我们研究过了,直升机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太薄弱了,难以制造出你设想中的‘战斗直升机(武装直升机)’,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运输直升机上,但可以配备一定的自卫武器。”

    蒋纬国点点头,他也知道自己幻想中的“中队用武装直升机群痛击敌方地面部队乃至敌方坦克群”的画面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出现的,直升机毕竟刚问世,防御力很薄弱,可以携带的武器也不多,不可能把反坦克炮或火箭炮装上去,顶多安装一挺机枪就很不错了。

    俞大维感慨道:“我国航空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德国人确实是大力援助我们,但制约我们飞机产量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铝。铝是制造飞机最重要的原料,生产符合航空标准的精炼铝,难度太大了!如果能有更多的铝,我们的飞机产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蒋纬国感同身受地点点头,他知道这是一个大问题。在原先历史上,苏联获得的美国援助物资里,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足足几万吨的精炼铝,这是斯大林百般向罗斯福请求来的,可用于苏联航空工业生产几万架飞机(二战期间,苏联最高峰时一年生产飞机4万多架,比德国略高一点),如果没有美国给的这几万吨精炼铝,苏联就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飞机。客观上讲,如果苏联没有得到美国的援助,德国对苏作战的战略能更正确一些,德苏一对一,苏联战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从宏观角度上看,二战时德苏两国的工业规模相差无几,苏联在数量上比德国稍胜一筹(苏联的工业数量是宣传出来的,水分很大),但质量大不如德国。

    “这个问题,我们有办法解决的!”蒋纬国就是为这事而来的,他笑看着俞大维,“老俞啊,铝之所以是生产飞机必不可少的原料,因为它是轻金属,那么我考考你,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铝呢?一样很轻。”

    俞大维惊讶地看着蒋纬国:“二公子,恕我才疏学浅,还请你赐教。”

    蒋纬国哈哈一笑,指了指工厂周围的山岭:“漫山遍野都是啊!”

    俞大维瞪大眼:“树?木头?”

    蒋纬国点点头:“对!用浸泡过桐油的坚韧且强度很大的木头代替铝,一样可以生产飞机!你不要不相信哦,我马上就把掌握这项技术的那家飞机公司给你弄来了,那家公司的总裁叫杰弗里·德·哈维兰,也是一名杰出的飞机设计师。这位哈维兰先生非常的高瞻远瞩,他认识到,战争时期,传统飞机所使用的铝金属可能会匮乏稀缺,于是他尝试用廉价的木头来代替铝,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用木头制造的飞机虽然在防御力和机身强度上略有不足,但身轻如燕,机动性能非常优秀。这种木头飞机,太适合我们中国了!我们缺铝,所以可以大规模地生产这种木头飞机。”蒋纬国说的就是原先历史上二战期间大名鼎鼎的“蚊式战斗轰炸机”,这种飞机被视为航空史上的创新之作,拥有“木头奇迹”的美誉,自身重量很低,性能优良,并且造价低廉、节约原料,堪称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代名机。

    俞大维又惊又喜:“真的?二公子,这位哈维兰先生是德国人吗?”

    “不,是英国人。”

    “英国人?”俞大维不敢相信,“英国人会帮助我们?”

    “英国人当然不会帮助我们!”蒋纬国笑道,“但这位哈维兰先生是犹太人,犹太人当然帮助我们了!”他得意不已,心里暗想道,“犹太人真是太他妈的聪明了!天才民族啊!”

    “好!”俞大维激动不已,“二公子放心吧!我和众位同僚都会好好干的!”

    由于蒋纬国把哈维兰和他的飞机公司以及他的“木头飞机”邀请到中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中国飞机产量。因为缺铝,所以中国自产飞机以木头飞机为主,创造了真正的“木头奇迹”(木头需要浸泡桐油才能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强度,而中国是世界第一的桐油生产国,两者完美结合)。后来,与重庆飞机工厂全面合作的哈维兰公司为中国空军先后设计出了多款木头飞机,包括:“雀鹰”战斗机、“飞鹰”轰炸机、“猎鹰”俯冲轰炸机、“鱼鹰”鱼雷攻击机、“猫头鹰”侦察机等,性能都十分优良(不能说优异,因为木头飞机毕竟是救急用的,木头肯定无法真正地取代铝,但木头飞机的性能也绝不是二流档次,仍然很强猛),极大地解决了中国空军的燃眉之急,也让中国本土飞机产量翻了一倍半。

    参加完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的出厂仪式后,俞大维又向蒋纬国请示一件事:“你当初从日本绑架来的那批日本航空专家怎么办?”

    蒋纬国差点儿忘了这回事了,他在中日战争期间派海统局特工潜入日本,绑架了堀越二郎(零式飞机的首席设计师)、木村秀政等十多名日本的一流飞机设计专家,一直关押着,这批日本专家肯定不会给中国效力(就算强迫他们效力,他们肯定也消极怠工),杀了同样不合适,所以只是关押着。“联络德日意三国政府,各抽调一批飞机专家,和我们联合研制飞机(蒋纬国指的就是零式),但飞机图纸资料必须四国共享,研制基地必须放在我国境内。”蒋纬国指示道,“日本人同意的话,可以让堀越二郎那批日本飞机专家加入研制基地,可以把他们的家人从日本接过来跟他们团聚,但不允许他们离开中国。”

    “好,我知道了。”俞大维点点头。

    蒋纬国随后跟俞大维一起参加了第一辆国产坦克的出厂仪式,坦克跟飞机一样,都是德国产品中国造,第一辆国产坦克是德国的一号坦克。根据中德合作协议,德国已经向中国提供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坦克生产线各一套,中国可以自产德国坦克,但生产多少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的能力,并且,坦克型号越先进,产量自然越低。根据俞大维的说法,目前,如果集中力量生产一号或二号可月产60辆,集中力量生产三号就会将至40辆了,集中力量生产四号更是低至20辆。“慢慢来,不着急。”蒋纬国安慰道。

    “德国的五号坦克生产线马上就要到了”俞大维说道。

    “等等!”蒋纬国吃了一惊,“五号坦克?豹式?”

    俞大维也吃惊了:“二公子,你怎么知道德国人把五号坦克取名豹式?”

    “不会吧?”蒋纬国暗暗吃惊,“豹式坦克都已经诞生了?我记得豹式是在德苏战争爆发后德军为了对付苏军的t-34才研制出的,现在德苏战争还没打,就已经研制出来了?”他想了想,完全判断,这肯定又是自己干涉历史的结果,自己当初出使德国时在希特勒面前近乎危言耸听地透露了苏联坦克部队的强大、苏联坦克工业的雄厚、苏联坦克产量有多么高,他还特地提到了t-34(虽然t-34在眼下也就是1939年秋冬时才会正式诞生),估计希特勒受到提醒,让德国的坦克专家提前研制“比四号更强大的坦克”,从而导致豹式提前诞生了。

    看完俞大维递过来的德方送来的五号坦克(豹式)的资料,蒋纬国十分惊奇,此豹式跟原先历史上的豹式有一定差别,但基本上还是那个样子,最大的不同就是豹式采用了柴油发动机。“谢天谢地!”蒋纬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老希把我的金玉良言听进去了!使用柴油发动机而不是原先历史上的汽油发动机了!”

    怀着喜悦的心情,蒋纬国视察完重庆军工基地的飞机工厂和坦克工厂,然后离开重庆,路上,他接到了陈绍宽的电报,又是一个好消息,国产第一艘u型潜艇在福州造船厂完工,福州造船厂和青岛造船厂加起来,可以月产1艘u型潜艇,很低,但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视察完军工基地后,希特勒发电报给蒋纬国,催促他去德国参加德军统帅部会议,“指导德队”,帮助德军统帅部制定战争计划。

    "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5/5472/33154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