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节 黄沙百战 5
推荐阅读:神农道君、道与天齐、宅男侵入動漫世界、浪痞、天倾之后、逆天邪神、夜无疆、剑修来自合欢宗(高h np)、快跑,这个文明开挂了!、山海提灯、
湖东战役爆发时,第二次阿拉木图战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第一次阿拉木图战役是南京军以突袭手段攻占被苏军掌握的阿拉木图,眼下的第二次阿拉木图战役则是苏军全面反扑,此战与湖东战役共同构成了中苏军队在中亚战场上的两场战略性会战。由于阿拉木图在开战初期被南京军突袭占领,使得中亚运输线被拦腰斩断,中亚北部(哈萨克)以及中亚南部(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被割裂开,因此中亚地区苏军被分为了北南两路,湖东战役是北路苏军与南京军的交战,第二次阿拉木图战役则是南路苏军与南京军的交战。参战苏军是中亚南部四国境内的驻军,包括3个军以及大批附属部队,总兵力20万,参战南京军是第31军第123师,总兵力万。苏军总指挥即中亚军区司令员托洛费门科中将,因为苏军中亚军区司令部驻地位于中亚南部四国之一的乌兹别克的首都、中亚第一大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是哈萨克第一大城市、中亚第二大城市)。托洛费门科就在中亚南部,他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
南京军总指挥是第31军军长陈明仁,副总指挥是第123师师长王甲本。此战在爆发前,王甲本请求陈明仁以及副军长陈安宝、军参谋长陈济桓乘坐飞机离开阿拉木图,前往迪化(乌鲁木齐),因为迪化是大后方,并且在国内,是南京军对中亚展开军事行动的前线总指挥部,自然要比阿拉木图安全。对此,陈明仁笑了笑,问王甲本:“怎么?你没把握守住阿拉木图?”
王甲本正色凛然地道:“当然能守住!”
陈明仁笑道:“既然阿拉木图并不会丢,我在这里跟在迪化又有什么区别?”
王甲本心头一动,他明白陈明仁的意思,顿时眼含热泪:“军座放心!我们守得住!”
陈明仁点点头:“当然能守住,好了,你去忙吧!”他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随后,陈明仁对第123师全体官兵发表了广播讲话,他十分动情地说道:“我陈明仁也算打了不少仗,在南京打过,在承德也打过,第17师是我的老部队,当初在南京是预备第2师,本是预备部队,但现在是南京军里五个拥有荣誉称号的主力师之一,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光辉的战绩!光辉的战绩怎么来呢?是用成千上万敌军尸骨堆成的!第17师打得最好一仗就是承德保卫战,拼死守住了承德,没有让承德第二次沦陷。眼下,你们第123师也要面临相同的处境了,第17师做得到的事,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当初对第17师充满信心,现在对你们也充满信心,所以我留在这里,你们守得住,我自然性命无忧,你们要是守不住,我就跟你们一起在这里为国成仁。另外,我已经请示过委员长并且得到委员长的批准,如果第123师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坚守住阿拉木图,将授予你们‘天山’的荣誉称号,请努力吧!”
顿时,第123师全体官兵无不士气大振、斗志如虹。
守城战,对于南京军而言是最熟悉也是最擅长的作战模式,因此官兵们迅速在城内外构建起了严密而高效的防御工事,不计其数的环形工事、掩蔽部、火力支撑点、连环地堡群、战壕、堑壕、交通壕、地道...遍地开花。开战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南京军将领的面前:城内居民怎么安置?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第一大城市、中亚第二大城市,城区和附近郊区人口高达五十多万,毋庸置疑,这五十多万当地居民是一个烫手山芋,首先,他们都不是中国人,但其次,他们也不完全是异国人,根据统计,阿拉木图的50多万居民一半是哈萨克族,一半是俄罗斯族,其他民族很少。将其当成本国同胞进行爱护,明显不妥,将其当成敌国居民进行使用,同样不妥。五十多万人,是一股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养活五十多万人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将领们看法不一。经过反复研究,陈明仁采取了以下对策:
第一,对于俄罗斯族人,留下青壮年男子,将其强征为苦力劳工,老弱妇孺驱逐出城,并且是驱逐向南方的,驱赶到苏军那边,从而节约南京军的物资消耗,加强苏军的物资消耗;
第二,对于哈萨克族等非俄罗斯族的当地居民,南京军宣布,心向苏联的可自行离开,只允许向南离开,前去苏军那边;心向中国、愿意与中国军队联手赶走俄罗斯人并建立新的哈萨克国的,或离开,向北迁移,前去阿拉木图北部的“解放区”,或留下,协助中国军队抗拒苏军,一起战斗,保卫家乡,对于这种居民,南京军会给予丰厚奖励以感谢其忠诚勇敢。
南京军需要当地人力,但也需要赶走或迁走大量人口,从而节约粮食等物资。
南京军在异国他乡作战肯定要拉拢当地人民心,空口无凭的大道理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如切切实实的实惠好处更有效。中国又不是富得流油的国家,自然没办法拿出大笔钞票,因此南京军拉拢哈萨克人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国内的那一套,土地改革。占领阿拉木图后,南京军就与“哈萨克新政府”展开了这项计划,全面地废除苏联的集体制,规定个人可拥有土地等私人财产,把在苏联政府嘴里“属于国家”的土地分给哈萨克居民们,并且是永久性,让个人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说白了,南京军彻底地颠覆了苏联当局原先在哈萨克施行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全面地换成了“资本主义”,废除了农业集体化,废除大锅饭,废除计划经济制度等等。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阿拉木图地区居民们(不包括俄罗斯族居民)近乎狂热的欢迎和支持。
哈萨克人为什么会极度热烈地支持南京军的这个政策呢?因为在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爆发的同时,哈萨克境内也爆发了同样骇人听闻的“哈萨克大饥荒”,前后持续了整整三年,足足饿死了万人,哈萨克虽然很大,但人口并不多,一千万左右,几乎饿死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可不谓之触目惊心。哈萨克大饥荒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当局在哈萨克强行推动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具体措施是粮食并购和农牧业集体化。哈萨克三分之二人口从事牧业,三分之一从事农业,但苏联当局根本就不管当地的社会形式和经济结构,强行推行农牧业全盘集体化,从而给哈萨克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被布尔什维克统治前,哈萨克拥有650多万头牛马,结果短短几年内骤降到不足100万头,原本拥有约亿只羊,结果短短几年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急剧降至138万只,不足原先的1%。对于如此灾难,苏联当局根本不承认错误(或者说罪责),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哈萨克居民们的头上,声称是当地人顽固地抗拒先进制度、搞各种破坏而导致的。哈萨克人没有忘记,他们在俄罗斯人、在布尔什维克主义倒行逆施的统治下,他们是何等的悲惨:社会机构完全崩溃,处处都是饿殍遍野的惨景、易子而食的惨剧,成百上千的村庄因为居民饿死或逃难而从地图上消失掉,大草原上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帐篷,铁轨两边躺满着成排成排、堆积如山的尸体,瘟疫横行,死人无数。
哈萨克人对俄罗斯人、对苏联政府、对布尔什维克的仇恨,绝不亚于乌克兰人。
德军打进苏联的乌克兰地区,无数乌克兰人夹道欢迎;南京军打进苏联的哈萨克地区,无数哈萨克人同样夹道欢迎。
当南京军和“哈萨克新政府”宣布彻底地废除掉布尔什维克主义,把土地重新分发给广大哈萨克人,得到了哈萨克居民们发自肺腑的拥护,继而使得南京军犹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赢得了当地人的民心和支持。眼下,南京军跟苏军打仗,哈萨克人大力地支持南京军。第二次阿拉木图战役前,南京军宣布“协助南京军作战者可以分到土地作为嘉奖”,一时间,应者云集,成千上万的阿拉木图居民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
“我们跟中国人一起打败那些可恶的俄国人!”
“一定要打败俄国人!否则,我们又要生活在以前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了!”
“千万不要让布尔什维克卷土重来!我们不想被饿死!”
“保卫我们的土地!保卫我们的牲畜!不要再被集体化了!”
“杀光那些布尔什维克杂种!他们害死我们哈萨克人了!”
“为饿死的亲人们、同胞们报仇呀!”
全城群情激奋,十数万居民在刻骨的仇恨中爆发出愤怒的勇气。
阿拉木图的50多万居民,经过这番整顿后,约20万俄罗斯族居民被驱逐出城,另有约5万俄罗斯族居民被扣押在城内,都是青壮年男子,被南京军强征充当为劳工苦力,至于哈萨克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居民,极少数人选择向南撤离,前去投奔苏军(其实当地也有不少非俄罗斯族但心向苏联的居民,一些人被居民们当成“哈奸”给打死了,其他人也不敢露头,不敢表现出亲苏亲俄的立场),10多万人选择向北撤离,迁移去南京军的占领区(解放区),还有10多万人选择留下,与南京军并肩作战,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哈萨克临时新政府”按照陈明仁的吩咐,适时地成立了“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这个名字里,“反苏”意为反对苏联意识形态,“反俄”意为反对俄罗斯国和俄罗斯人对哈萨克的殖民奴役),暂编为五个旅,每个旅五千余人,一半成员是临时参军的哈萨克青壮年男子,一半成员是投降了的原哈萨克族苏军官兵。由于南京军先前成功地突袭并占领阿拉木图,缴获到大批的苏军武器,所以“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清一色的苏械武装。当然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还不能倚重,但可以作为南京军的辅助力量。原先属于苏联的哈萨克是没有自己的军队的,眼下,这支“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是属于哈萨克国、哈萨克人的自己的军队,简称“哈军”,哈军也是南京军在苏联境内扶植的第一支“伪军”。
因为拥有五万余俄罗斯人劳工苦力和十万余哈萨克人的协助,阿拉木图防御工事构建速度更是水涨船高,当苏军兵临城下时,全城已经蓄势待发、严阵以待。
8月6日,二十余万苏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阿拉木图,大战爆发。
托洛费门科基本上不会打仗,堪称苏联版的赵括,他中规中矩地把火炮集中起来准备对阿拉木图展开大炮击。开炮前,一名哈萨克族的苏军上校提醒托洛费门科:“司令员同志,阿拉木图是苏维埃的城市,城内有大量的苏联人民啊!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城区展开炮击,必然会误伤到大批平民的!”
听到这番话后,托洛费门科十分不悦甚至有点不耐烦地道:“为了祖国的胜利,牺牲他们也是值得的!如果瞻前顾后的,还怎么打仗?”他完全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首先,个人服从集体、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本来就是苏联意识形态的根基,因此在他看来,只要可以获胜,死几万平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祖国高于一切;其次,极度害怕莫斯科当局会追究自己责任的托洛费门科恨不得早点结束战事、完成任务,战事对于他而言是分秒必争的,哪里还顾得上误伤平民这种“小事”。
地动山摇的炮击声中,苏军集中了三百多门火炮对阿拉木图展开炮击,但效果很不佳,并且损失严重。托洛费门科是在白天里展开炮击的,结果炮群开火后,三十多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飞来,炸得苏军炮兵阵地上电闪雷鸣、血肉横飞,一下子就报销掉了苏军上百门火炮,同时,南京军组织敢死队,以乘坐汽车的步兵和驾驭战马的骑兵为主(阿拉木图南京军拥有坦克非常少),凶猛地冲击向苏军的炮兵阵地,虽然没给苏军炮兵造成太大损失,但极大地震慑到了苏军,让苏军陷入手忙脚乱,使得整场炮击不得不草草结束。
上千发苏军炮弹落入城内,炸得城内烈火腾腾、浓烟滚滚,守军大部分都躲藏在战壕、堑壕、坑道里,所以损失很轻微。哈军官兵们和城内的哈萨克族居民们都恨得咬牙切齿:“俄国人果然不把我们当成同胞!他们根本就不管我们的死活!把炮弹既打到中国人头上也打到我们头上!”
“乌拉!”群魔乱舞般的俄语口号声中,全体进攻的苏军呈现c字形地扑向城市。
“杀!”汉语、哈萨克语的怒吼声一起暴风般地响起,随之便是无数枪弹炮弹的射击以及爆炸声,各个防线上一起狂飙出无数道耀眼的弧形火光,劈头盖脑地倾泻向涌来的苏军。环绕阿拉木图,风起云涌、飞沙走石,惊天动地的战火喧嚣一下子震翻了大漠。霎时,苏军便在枪林弹雨和腥风血雨中陷入苦战。托洛费门科完全不会组织部队,他的部队也是二三流部队,约一半还是不久前新建的民兵师,因此虽然人数是守城的南京军和哈军的五倍,但却被南京军和哈军杀得狼奔豕突。在雷霆霹雳般的爆炸中,苏军打头的几十辆坦克纷纷燃起了冲天大火,接连被南京军的反坦克炮给摧毁了,除了刚诞生的t-34,苏军此时绝大部分的坦克光是用德国造的37毫米战防炮就能击毁,更何况南京军手里还有十多门八八高射炮(由于空军掌握了中亚战场的制空权,防空兵部队手里的八八高射炮没什么用,都交给陆军部队充当高射炮),顷刻间便把苏军的坦克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潮水般涌上的苏军在血雾红云中苦不堪言,由于密集程度太高,犹如割麦子般一片又一片齐刷刷地被打倒,并且前面是飞蝗闪电般的子弹,脚下又是遍地开花的火球。南京军比不了德军或苏军,中国的薄弱国力以及还很落后的工业无法给南京军提供大量的重武器,但地雷这种“小玩意”还是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南京军在阿拉木图城外埋设了几万颗地雷,炸得苏军苦不堪言,战场上血流成河,比比皆是被炸断腿脚、倒在血泊里鬼哭狼嚎的苏军伤兵,而在踩中地雷的苏军的身边,还有苏军成群结队地掉进了陷阱陷坑里。南京军把在南京会战期间用过的防御战术在阿拉木图也用上了,城外不但遍地都是地雷,并且遍地都是陷阱陷坑,数以千计的陷阱陷坑在城外星罗棋布,里面底部倒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末端被削尖的木棍,犹如无数把匕首刀锋般倒刺林立在其中,陷阱陷坑表面用树枝、竹席、浮土铺盖着,冲锋的苏军一踩上后,犹如集体跳崖般一脚踩空,前赴后继、滚滚不断地摔进去,顿时血如泉涌、惨叫连连、哀嚎阵阵,摔进陷阱陷坑的苏军爆发出痛不欲生、摧肝裂胆般的惨叫哀嚎,尽被里面锋利如锥的木棍刺杀得皮开肉绽、血流如注,坑壕里血水四溅,被刺穿腿部脚底的苏军在里面根本无法动弹挣扎,只能发出绝望而凄厉的惨叫哀嚎声,被刺穿胸腹身躯的苏军血如泉涌,很快就因为失血过多和内脏破裂而死,使得陷阱陷坑内血流漂杵。死伤在陷阱陷坑里面的苏军无不惨不忍睹,活像被扔进了绞肉机,死在一起的苏军犹如被戳成一串的冰糖葫芦,刺穿苏军身体的木棍鲜血淋漓,有苏军的内脏甚至都从被划开的巨大豁口里流出来,相当大的一部分苏军在掉进去后直接被“迎面而来的”木棍刺中面部、刺穿头部,死状令人毛骨悚然,有的木棍从苏军嘴里插入,再从后脑冒出来,并把嘴巴撕裂成豁口,有的木棍从苏军眼窝插入,捅烂了大脑。随处可见或三四个或五六个苏军四仰八叉地死在南京军的陷阱陷坑里,层层叠叠地堆积着,被里面的木棍刺得像羊肉串。
交战仅仅半个多小时,苏军便死伤过万,有的倒在南京军的火力网里,有的摔进陷阱陷坑里变成了人形刺猬。守军阵地上,杀声震天,苏军冲锋区域内,鬼哭狼嚎。
托洛费门科脸色惨白地看着这一幕,他如坠深渊、不寒而栗。
www.bq46.cc。m.bq46.cc
南京军总指挥是第31军军长陈明仁,副总指挥是第123师师长王甲本。此战在爆发前,王甲本请求陈明仁以及副军长陈安宝、军参谋长陈济桓乘坐飞机离开阿拉木图,前往迪化(乌鲁木齐),因为迪化是大后方,并且在国内,是南京军对中亚展开军事行动的前线总指挥部,自然要比阿拉木图安全。对此,陈明仁笑了笑,问王甲本:“怎么?你没把握守住阿拉木图?”
王甲本正色凛然地道:“当然能守住!”
陈明仁笑道:“既然阿拉木图并不会丢,我在这里跟在迪化又有什么区别?”
王甲本心头一动,他明白陈明仁的意思,顿时眼含热泪:“军座放心!我们守得住!”
陈明仁点点头:“当然能守住,好了,你去忙吧!”他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随后,陈明仁对第123师全体官兵发表了广播讲话,他十分动情地说道:“我陈明仁也算打了不少仗,在南京打过,在承德也打过,第17师是我的老部队,当初在南京是预备第2师,本是预备部队,但现在是南京军里五个拥有荣誉称号的主力师之一,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光辉的战绩!光辉的战绩怎么来呢?是用成千上万敌军尸骨堆成的!第17师打得最好一仗就是承德保卫战,拼死守住了承德,没有让承德第二次沦陷。眼下,你们第123师也要面临相同的处境了,第17师做得到的事,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当初对第17师充满信心,现在对你们也充满信心,所以我留在这里,你们守得住,我自然性命无忧,你们要是守不住,我就跟你们一起在这里为国成仁。另外,我已经请示过委员长并且得到委员长的批准,如果第123师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坚守住阿拉木图,将授予你们‘天山’的荣誉称号,请努力吧!”
顿时,第123师全体官兵无不士气大振、斗志如虹。
守城战,对于南京军而言是最熟悉也是最擅长的作战模式,因此官兵们迅速在城内外构建起了严密而高效的防御工事,不计其数的环形工事、掩蔽部、火力支撑点、连环地堡群、战壕、堑壕、交通壕、地道...遍地开花。开战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南京军将领的面前:城内居民怎么安置?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第一大城市、中亚第二大城市,城区和附近郊区人口高达五十多万,毋庸置疑,这五十多万当地居民是一个烫手山芋,首先,他们都不是中国人,但其次,他们也不完全是异国人,根据统计,阿拉木图的50多万居民一半是哈萨克族,一半是俄罗斯族,其他民族很少。将其当成本国同胞进行爱护,明显不妥,将其当成敌国居民进行使用,同样不妥。五十多万人,是一股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养活五十多万人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将领们看法不一。经过反复研究,陈明仁采取了以下对策:
第一,对于俄罗斯族人,留下青壮年男子,将其强征为苦力劳工,老弱妇孺驱逐出城,并且是驱逐向南方的,驱赶到苏军那边,从而节约南京军的物资消耗,加强苏军的物资消耗;
第二,对于哈萨克族等非俄罗斯族的当地居民,南京军宣布,心向苏联的可自行离开,只允许向南离开,前去苏军那边;心向中国、愿意与中国军队联手赶走俄罗斯人并建立新的哈萨克国的,或离开,向北迁移,前去阿拉木图北部的“解放区”,或留下,协助中国军队抗拒苏军,一起战斗,保卫家乡,对于这种居民,南京军会给予丰厚奖励以感谢其忠诚勇敢。
南京军需要当地人力,但也需要赶走或迁走大量人口,从而节约粮食等物资。
南京军在异国他乡作战肯定要拉拢当地人民心,空口无凭的大道理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如切切实实的实惠好处更有效。中国又不是富得流油的国家,自然没办法拿出大笔钞票,因此南京军拉拢哈萨克人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国内的那一套,土地改革。占领阿拉木图后,南京军就与“哈萨克新政府”展开了这项计划,全面地废除苏联的集体制,规定个人可拥有土地等私人财产,把在苏联政府嘴里“属于国家”的土地分给哈萨克居民们,并且是永久性,让个人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说白了,南京军彻底地颠覆了苏联当局原先在哈萨克施行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全面地换成了“资本主义”,废除了农业集体化,废除大锅饭,废除计划经济制度等等。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阿拉木图地区居民们(不包括俄罗斯族居民)近乎狂热的欢迎和支持。
哈萨克人为什么会极度热烈地支持南京军的这个政策呢?因为在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爆发的同时,哈萨克境内也爆发了同样骇人听闻的“哈萨克大饥荒”,前后持续了整整三年,足足饿死了万人,哈萨克虽然很大,但人口并不多,一千万左右,几乎饿死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可不谓之触目惊心。哈萨克大饥荒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当局在哈萨克强行推动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具体措施是粮食并购和农牧业集体化。哈萨克三分之二人口从事牧业,三分之一从事农业,但苏联当局根本就不管当地的社会形式和经济结构,强行推行农牧业全盘集体化,从而给哈萨克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被布尔什维克统治前,哈萨克拥有650多万头牛马,结果短短几年内骤降到不足100万头,原本拥有约亿只羊,结果短短几年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急剧降至138万只,不足原先的1%。对于如此灾难,苏联当局根本不承认错误(或者说罪责),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哈萨克居民们的头上,声称是当地人顽固地抗拒先进制度、搞各种破坏而导致的。哈萨克人没有忘记,他们在俄罗斯人、在布尔什维克主义倒行逆施的统治下,他们是何等的悲惨:社会机构完全崩溃,处处都是饿殍遍野的惨景、易子而食的惨剧,成百上千的村庄因为居民饿死或逃难而从地图上消失掉,大草原上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帐篷,铁轨两边躺满着成排成排、堆积如山的尸体,瘟疫横行,死人无数。
哈萨克人对俄罗斯人、对苏联政府、对布尔什维克的仇恨,绝不亚于乌克兰人。
德军打进苏联的乌克兰地区,无数乌克兰人夹道欢迎;南京军打进苏联的哈萨克地区,无数哈萨克人同样夹道欢迎。
当南京军和“哈萨克新政府”宣布彻底地废除掉布尔什维克主义,把土地重新分发给广大哈萨克人,得到了哈萨克居民们发自肺腑的拥护,继而使得南京军犹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赢得了当地人的民心和支持。眼下,南京军跟苏军打仗,哈萨克人大力地支持南京军。第二次阿拉木图战役前,南京军宣布“协助南京军作战者可以分到土地作为嘉奖”,一时间,应者云集,成千上万的阿拉木图居民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
“我们跟中国人一起打败那些可恶的俄国人!”
“一定要打败俄国人!否则,我们又要生活在以前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了!”
“千万不要让布尔什维克卷土重来!我们不想被饿死!”
“保卫我们的土地!保卫我们的牲畜!不要再被集体化了!”
“杀光那些布尔什维克杂种!他们害死我们哈萨克人了!”
“为饿死的亲人们、同胞们报仇呀!”
全城群情激奋,十数万居民在刻骨的仇恨中爆发出愤怒的勇气。
阿拉木图的50多万居民,经过这番整顿后,约20万俄罗斯族居民被驱逐出城,另有约5万俄罗斯族居民被扣押在城内,都是青壮年男子,被南京军强征充当为劳工苦力,至于哈萨克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居民,极少数人选择向南撤离,前去投奔苏军(其实当地也有不少非俄罗斯族但心向苏联的居民,一些人被居民们当成“哈奸”给打死了,其他人也不敢露头,不敢表现出亲苏亲俄的立场),10多万人选择向北撤离,迁移去南京军的占领区(解放区),还有10多万人选择留下,与南京军并肩作战,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哈萨克临时新政府”按照陈明仁的吩咐,适时地成立了“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这个名字里,“反苏”意为反对苏联意识形态,“反俄”意为反对俄罗斯国和俄罗斯人对哈萨克的殖民奴役),暂编为五个旅,每个旅五千余人,一半成员是临时参军的哈萨克青壮年男子,一半成员是投降了的原哈萨克族苏军官兵。由于南京军先前成功地突袭并占领阿拉木图,缴获到大批的苏军武器,所以“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清一色的苏械武装。当然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还不能倚重,但可以作为南京军的辅助力量。原先属于苏联的哈萨克是没有自己的军队的,眼下,这支“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是属于哈萨克国、哈萨克人的自己的军队,简称“哈军”,哈军也是南京军在苏联境内扶植的第一支“伪军”。
因为拥有五万余俄罗斯人劳工苦力和十万余哈萨克人的协助,阿拉木图防御工事构建速度更是水涨船高,当苏军兵临城下时,全城已经蓄势待发、严阵以待。
8月6日,二十余万苏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阿拉木图,大战爆发。
托洛费门科基本上不会打仗,堪称苏联版的赵括,他中规中矩地把火炮集中起来准备对阿拉木图展开大炮击。开炮前,一名哈萨克族的苏军上校提醒托洛费门科:“司令员同志,阿拉木图是苏维埃的城市,城内有大量的苏联人民啊!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城区展开炮击,必然会误伤到大批平民的!”
听到这番话后,托洛费门科十分不悦甚至有点不耐烦地道:“为了祖国的胜利,牺牲他们也是值得的!如果瞻前顾后的,还怎么打仗?”他完全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首先,个人服从集体、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本来就是苏联意识形态的根基,因此在他看来,只要可以获胜,死几万平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祖国高于一切;其次,极度害怕莫斯科当局会追究自己责任的托洛费门科恨不得早点结束战事、完成任务,战事对于他而言是分秒必争的,哪里还顾得上误伤平民这种“小事”。
地动山摇的炮击声中,苏军集中了三百多门火炮对阿拉木图展开炮击,但效果很不佳,并且损失严重。托洛费门科是在白天里展开炮击的,结果炮群开火后,三十多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飞来,炸得苏军炮兵阵地上电闪雷鸣、血肉横飞,一下子就报销掉了苏军上百门火炮,同时,南京军组织敢死队,以乘坐汽车的步兵和驾驭战马的骑兵为主(阿拉木图南京军拥有坦克非常少),凶猛地冲击向苏军的炮兵阵地,虽然没给苏军炮兵造成太大损失,但极大地震慑到了苏军,让苏军陷入手忙脚乱,使得整场炮击不得不草草结束。
上千发苏军炮弹落入城内,炸得城内烈火腾腾、浓烟滚滚,守军大部分都躲藏在战壕、堑壕、坑道里,所以损失很轻微。哈军官兵们和城内的哈萨克族居民们都恨得咬牙切齿:“俄国人果然不把我们当成同胞!他们根本就不管我们的死活!把炮弹既打到中国人头上也打到我们头上!”
“乌拉!”群魔乱舞般的俄语口号声中,全体进攻的苏军呈现c字形地扑向城市。
“杀!”汉语、哈萨克语的怒吼声一起暴风般地响起,随之便是无数枪弹炮弹的射击以及爆炸声,各个防线上一起狂飙出无数道耀眼的弧形火光,劈头盖脑地倾泻向涌来的苏军。环绕阿拉木图,风起云涌、飞沙走石,惊天动地的战火喧嚣一下子震翻了大漠。霎时,苏军便在枪林弹雨和腥风血雨中陷入苦战。托洛费门科完全不会组织部队,他的部队也是二三流部队,约一半还是不久前新建的民兵师,因此虽然人数是守城的南京军和哈军的五倍,但却被南京军和哈军杀得狼奔豕突。在雷霆霹雳般的爆炸中,苏军打头的几十辆坦克纷纷燃起了冲天大火,接连被南京军的反坦克炮给摧毁了,除了刚诞生的t-34,苏军此时绝大部分的坦克光是用德国造的37毫米战防炮就能击毁,更何况南京军手里还有十多门八八高射炮(由于空军掌握了中亚战场的制空权,防空兵部队手里的八八高射炮没什么用,都交给陆军部队充当高射炮),顷刻间便把苏军的坦克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潮水般涌上的苏军在血雾红云中苦不堪言,由于密集程度太高,犹如割麦子般一片又一片齐刷刷地被打倒,并且前面是飞蝗闪电般的子弹,脚下又是遍地开花的火球。南京军比不了德军或苏军,中国的薄弱国力以及还很落后的工业无法给南京军提供大量的重武器,但地雷这种“小玩意”还是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南京军在阿拉木图城外埋设了几万颗地雷,炸得苏军苦不堪言,战场上血流成河,比比皆是被炸断腿脚、倒在血泊里鬼哭狼嚎的苏军伤兵,而在踩中地雷的苏军的身边,还有苏军成群结队地掉进了陷阱陷坑里。南京军把在南京会战期间用过的防御战术在阿拉木图也用上了,城外不但遍地都是地雷,并且遍地都是陷阱陷坑,数以千计的陷阱陷坑在城外星罗棋布,里面底部倒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末端被削尖的木棍,犹如无数把匕首刀锋般倒刺林立在其中,陷阱陷坑表面用树枝、竹席、浮土铺盖着,冲锋的苏军一踩上后,犹如集体跳崖般一脚踩空,前赴后继、滚滚不断地摔进去,顿时血如泉涌、惨叫连连、哀嚎阵阵,摔进陷阱陷坑的苏军爆发出痛不欲生、摧肝裂胆般的惨叫哀嚎,尽被里面锋利如锥的木棍刺杀得皮开肉绽、血流如注,坑壕里血水四溅,被刺穿腿部脚底的苏军在里面根本无法动弹挣扎,只能发出绝望而凄厉的惨叫哀嚎声,被刺穿胸腹身躯的苏军血如泉涌,很快就因为失血过多和内脏破裂而死,使得陷阱陷坑内血流漂杵。死伤在陷阱陷坑里面的苏军无不惨不忍睹,活像被扔进了绞肉机,死在一起的苏军犹如被戳成一串的冰糖葫芦,刺穿苏军身体的木棍鲜血淋漓,有苏军的内脏甚至都从被划开的巨大豁口里流出来,相当大的一部分苏军在掉进去后直接被“迎面而来的”木棍刺中面部、刺穿头部,死状令人毛骨悚然,有的木棍从苏军嘴里插入,再从后脑冒出来,并把嘴巴撕裂成豁口,有的木棍从苏军眼窝插入,捅烂了大脑。随处可见或三四个或五六个苏军四仰八叉地死在南京军的陷阱陷坑里,层层叠叠地堆积着,被里面的木棍刺得像羊肉串。
交战仅仅半个多小时,苏军便死伤过万,有的倒在南京军的火力网里,有的摔进陷阱陷坑里变成了人形刺猬。守军阵地上,杀声震天,苏军冲锋区域内,鬼哭狼嚎。
托洛费门科脸色惨白地看着这一幕,他如坠深渊、不寒而栗。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5/5472/33155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