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都事(求支持,求月票)
推荐阅读:轮回乐园之旅、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人道大圣、玄鉴仙族、我每月能刷新金手指、开局当宗主:我的规矩有点野、临安不夜侯、为父只想静静看着你长生、末世调教,绝美女神变奴隶、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中都,大明曾有一个中都,就是高皇帝的老家凤阳,洪武二年,大明开始在凤阳营建中都。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在当年四月高皇帝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后来中都逐渐荒废,到崇祯年间,中都建筑悉数为闯贼焚毁。
而现在大明的中都,既是其京师所在,只不过,这个中都并不是凤阳,而是黄河北岸,紧邻黄河的清河——这里曾是淮安府治所所在,也是兴乾皇帝潜龙江北时的府治所在。
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作为江北的府治,亦或是作为大明的都城,这里都远比北京更适合作为首都,就人口来说,因为数十万旗人随满清北逃,京城人口不过二十万,而清河人口却超过三十五万。
就经济上而言,以清河为首都不需要经过大运河解交数百万石粮食供应京师以及北方军队食用,可以减少糜费数百万两。而在另一方面,京师的南迁,不需要再像当年永乐北迁之后,两百多年来不得不选择“保运治黄”的饮鸩止渴的治黄策略,让其重回北方故道,疏通淮河令淮河重归故道入海,不仅可以让旱涝不断的淮河两岸重新成为鱼米之乡,更能使中都可以就近获得粮食。
总之,迁都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天子守国门”,现在建奴据潼关窃西北,按照“天子守国门”的道理,于清河倒也算是“守国门”。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借口,之所以选择清河,是因为清河是朱明忠的大本营,是他的根本所在,相比于陌生的京师,清河更适合作为“新朝”的帝都。当然,在另一个方面来说,以清河为帝都,同样也标志着在某种程度上,“新明朝”与“旧明朝”的区别,尽管对于外界来说,兴乾皇帝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定王朱慈炯,但是朱明忠却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朱明忠,至于朱慈炯,只不过是一个名字。
他与太祖皇帝一样,都是新朝的开创者、缔造者,而不是“继承者”,说到继承,他只是继承了一个名字,仅此而已。
所以,帝都必须要迁往清河,只要迁往清河,世人才会铭记兴乾皇帝的功业——驱逐鞑靼、恢复大明。
当然,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要营造宫殿,同时还要营建官厅衙署,当然还有勋贵的府邸,这些营建工程,所耗财力十分巨大。不过因为在此之前,清河就已经建成了淮王府以及官厅,所以因陋就简,倒也勉强可以使用。尽管如此,朱明忠还是特意规划了新城——既在旧城西北方规划新城,按照一期五年规划的新开发街区面积40平方里,计划容纳人口50万。至于所需要的经费,基本原则就是“统一购地、统一整备、统一销售,将所得用于城市开发”,也就是与后世开发区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
在完成部分私有土地收购后,工部既按照开始进行土地平整,进行了上下水道、以及街道等基础设置配置,类似于后世的三通一平,当然变成了17世纪的“三通一平”——通水、通路、通下水道和场地平整。此后,又颁布了《帝都土地建筑物出售及租赁的有关规定》,其中对建设周期、转让原则、土地用途、面积大小、竞买方式都做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跟现在的有关要求别无二致。除了衙门官厅用地、官办学校用地、道路、公园绿化等公共用地外,其余土地均上市交易,从而获取土地收益,用于中都新城的建设。
不过只是一年的时间,在十数万以唐军战俘为主的劳工努力下,凭借着划时代的建筑材料——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兴乾二年四月,皇宫以及官厅衙门主体已经完工,加之官吏衙署的住宅也准备完成,朱明忠便立即迫不及待的下令迁都。
尽管不少官员对迁都颇有些抵触,但他们却不得不遵从皇命,迁往清河。
也正是从四月起,清河开始作为帝国的首都,至于北京与南京,不过只是大明的陪都,而曾经的中都凤阳,自然随之取消了其中都的身份。大明只有一个中都,就是清河。
而作为中都的核心皇宫,正位于东西两座新城之间,也就是以曾经的清河老城为基础的淮王府,只是现在的淮王府中规划变得更大,而且多出了许多宫殿。尽管作为主体的“奉天殿”等宫殿已经建成,但朱明忠却仍然喜欢在文华殿旁的御书房接见众臣。
“驱虎吞狼?”
御书房中众臣听着皇上的话时,无不是一愣。尽管对于这个词他们并不陌生,但却不知道,陛下为什么会用这个词。
“陛下,臣不知这何为虎?何为狼?”
作为首辅大臣的张煌言手持笏板微微揖礼说道。
“正是,陛下,这西北能言之虎狼者,不过只清虏而已,又何有虎与狼之说?”
顾炎武同样附声问道。
“虎者,就是清虏!”
坐于龙椅上的朱明忠微微一笑,然后继续说道。
“至于这狼嘛……”
沉吟片刻,朱明忠才说道。
“如西域的准噶尔,就是一头狼!”
或许,现在朝中的官员并不了解准噶尔,但是朱明忠却知道,在历史上满清用了长达一百余年,祖孙三代矢志不渝的消灭了准噶尔。他们之所以会耗费如此精力,自然有他们的用意与原因。
“准噶尔?”
无论是张煌言或是顾炎武、而钱磊、朱大咸等人皆是一愣?他们从没有听说过什么准噶尔。
“这准噶尔部,嗯,其前身可以追述到英宗时的瓦剌部,准噶尔部隶属漠西蒙古,同时期的部落还有硕特、土尔扈特、杜尔特三个小部落。准葛尔是其中最为强大的部落。二十几年前,和硕特和土尔扈特派使者找到后金,代表四个部落表示归顺。满清入关后,四部首领具表顺治,臣服大清,顺治赐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为盟主,统领各部,从而确立了大清对漠西蒙古的统治,不过,目前漠西蒙古四部之间冲突不断,如果我们进军陕西,那么清虏势必会再次西迁……”
见众人似乎有所怀疑,朱明忠收敛起笑容说道。
“这是肯定的,军正司那边发来情报称,现在,清虏正在往西北调兵,其意图进攻哈密,一但其夺下哈密,一但朕命令大军西征,清虏为谋生存,势必会向西域进军,如此,我们就必要考虑一个问题,是追击还是止步!”
看着众臣,朱明忠随口反问道。
“众卿说说,到时候,是继续追击至哈密,还是止步于陕西?”
皇上的问题,让所有人无不是一阵沉默,他们不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不会一张嘴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们深知追击西域需要作什么样的准备。
“陛下,从西安往哈密,近三千里,若是追击至哈密,甚至西域,恐怕不下四五千里,目下清虏有兵不下十数万,若我大明想要追击清虏,必将派出不下十万精锐,十万精锐每月所需军粮就不下二十万石,三四千里转运……”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粟”,这句古谚他们自然不陌生,意思大概是百里以外没有贩运木柴的,千里以外没有贩运粮食的。古人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因为运输成本。
“运往前线一石米粮,转运糜费人丁牲口口粮,恐怕不下数十石……”
既便是没有进行仔细的计算,钱磊的心里略加合计之后,然后才继续说到。
“恐怕至哈密时,一石高梁就不下二三十两。”
之所以会说高粱,是因为高梁便宜,而人畜皆可食用,对于军队来说,高粱既可以作为士兵的口粮,同样也可以作为军马的口粮,但是成本,成本确实非常吓人。
“应该是四十两左右!”
朱明忠直接道出了一个数字。他并没有说,这个数字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但众臣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因为军正司和五军都督府自然会进行相应的计算。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朱明忠在后世看到的——这是范家的范毓馪在雍正年间运送军粮的成本,而且不是运往新疆,还是更近的青海!
从内地到青海数千里之遥,十余年间,朝廷不论是北征还是西征,承运军粮的重任都在范家的身上,在范家的努力下运往青海的军粮每石从起初的40两降至25两、19两。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会选择了40两这个数字。
“陛下,若是如此,恐怕于西域不宜用兵……”
这边沈光文的话音不过只是刚落,就立即遭受钱磊的反驳。
“若是如此,那虏寇于西域休养生息十数年后,于我大明威胁岂不更大?陛下,臣以为,纵是糜费亿万,也必须要要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不能斩草除根,所有人都知道,强大起来的北方蛮人会干什么。千百年来,草原上的威胁始终笼罩着中原大地,从春秋战国直到现在,从来不曾摆脱过这个阴影。
草原上的蛮族就像草原上的野草似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匈奴灭了有突厥,突厥灭了又有蒙古,蒙古赶走了又有了女真。千百年来,这就像是一个循环一样,中原的政权或许能用武力征服一个草原民族,能同化一个蛮族。可是用不了多久一个更凶残、更野蛮的敌人再次在草原上崛起。当中原强大时,中原可以征服他们,但是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沉重的。当中原王朝弱小时,那些蛮族就会侵入中原,中原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就像满清入关后的屠杀。
如何能够驯服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
从皇上当年远征辽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施展了计划,但那是蒙古人,现在蒙古人的力量不足为惧,也许,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可以征服他们。但是清虏呢?
他们占据西域,会不会成为另一个蛮族?
他们会不会再一次侵入中原?
尽管有钱磊的反驳,但是沈光文这位弘光时的工部郎,以闽王府从官入朝为官的工部侍郎,便再次进言道。
“陛下,臣以为陛下有马踏匈奴、荡平西域之宏愿,实乃为我大明千秋万代之安危。但如今中原初定,正是天下百废待兴、百姓休生养息之时,实在不宜再起兵事,且用兵西域,糜费恐怕不下亿万,还请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三思而行。”
沈从文的一席进言立即让在场的其他几个大臣也跟着附和起来,他们并不都是和沈从文一样是出身闽府的官员,同样也有不少淮系官员,他们之所以不愿兴兵西域。
“沈侍郎所言甚是,臣以为,我朝既然用兵西北,必先以陕西为重,待陕西克复之后,理应让其休养生息,至于西域,可以徐徐图之……”
“臣附议……”
在一阵附议声中,朱明忠看到顾炎武等人,同样也是在犹豫着。他们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他们知道,清虏窃据西域对于中原的威胁,这个威胁不仅仅是眼下的,同样也是将来的。
千百年来,为了平定北方的边患,中原王朝可谓是劳民伤财,可即便是如此,也从未解决过北方的边患。从蒙古人到满清,两次奴役,两次文明的沦陷,两次亿兆百姓惨遭杀戮的教训告诉他们,北方边患不除,中原就不可安生。
但是现实同样也在告诉他们,征服那些野蛮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仅仅只是劳民伤财。甚至可能让中原王朝大伤元气。他们甚至想到有朝一代与蒙古人之间的战争,尽管最终让蒙古人不再对中原构成威胁,但是大明同样也是元气大伤,甚至若非是如此,又岂会放松了对奴尔干都司的警惕,让女真崛起?
“北方的边患必须解决,否则,他们必将为患中原!所以……”
话声略微一顿,朱明忠才再一次吐出那四个字。
“所以,我们才要驱虎吞狼,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的边患!”
www.bq46.cc。m.bq46.cc
而现在大明的中都,既是其京师所在,只不过,这个中都并不是凤阳,而是黄河北岸,紧邻黄河的清河——这里曾是淮安府治所所在,也是兴乾皇帝潜龙江北时的府治所在。
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作为江北的府治,亦或是作为大明的都城,这里都远比北京更适合作为首都,就人口来说,因为数十万旗人随满清北逃,京城人口不过二十万,而清河人口却超过三十五万。
就经济上而言,以清河为首都不需要经过大运河解交数百万石粮食供应京师以及北方军队食用,可以减少糜费数百万两。而在另一方面,京师的南迁,不需要再像当年永乐北迁之后,两百多年来不得不选择“保运治黄”的饮鸩止渴的治黄策略,让其重回北方故道,疏通淮河令淮河重归故道入海,不仅可以让旱涝不断的淮河两岸重新成为鱼米之乡,更能使中都可以就近获得粮食。
总之,迁都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天子守国门”,现在建奴据潼关窃西北,按照“天子守国门”的道理,于清河倒也算是“守国门”。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借口,之所以选择清河,是因为清河是朱明忠的大本营,是他的根本所在,相比于陌生的京师,清河更适合作为“新朝”的帝都。当然,在另一个方面来说,以清河为帝都,同样也标志着在某种程度上,“新明朝”与“旧明朝”的区别,尽管对于外界来说,兴乾皇帝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定王朱慈炯,但是朱明忠却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朱明忠,至于朱慈炯,只不过是一个名字。
他与太祖皇帝一样,都是新朝的开创者、缔造者,而不是“继承者”,说到继承,他只是继承了一个名字,仅此而已。
所以,帝都必须要迁往清河,只要迁往清河,世人才会铭记兴乾皇帝的功业——驱逐鞑靼、恢复大明。
当然,迁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要营造宫殿,同时还要营建官厅衙署,当然还有勋贵的府邸,这些营建工程,所耗财力十分巨大。不过因为在此之前,清河就已经建成了淮王府以及官厅,所以因陋就简,倒也勉强可以使用。尽管如此,朱明忠还是特意规划了新城——既在旧城西北方规划新城,按照一期五年规划的新开发街区面积40平方里,计划容纳人口50万。至于所需要的经费,基本原则就是“统一购地、统一整备、统一销售,将所得用于城市开发”,也就是与后世开发区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
在完成部分私有土地收购后,工部既按照开始进行土地平整,进行了上下水道、以及街道等基础设置配置,类似于后世的三通一平,当然变成了17世纪的“三通一平”——通水、通路、通下水道和场地平整。此后,又颁布了《帝都土地建筑物出售及租赁的有关规定》,其中对建设周期、转让原则、土地用途、面积大小、竞买方式都做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跟现在的有关要求别无二致。除了衙门官厅用地、官办学校用地、道路、公园绿化等公共用地外,其余土地均上市交易,从而获取土地收益,用于中都新城的建设。
不过只是一年的时间,在十数万以唐军战俘为主的劳工努力下,凭借着划时代的建筑材料——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兴乾二年四月,皇宫以及官厅衙门主体已经完工,加之官吏衙署的住宅也准备完成,朱明忠便立即迫不及待的下令迁都。
尽管不少官员对迁都颇有些抵触,但他们却不得不遵从皇命,迁往清河。
也正是从四月起,清河开始作为帝国的首都,至于北京与南京,不过只是大明的陪都,而曾经的中都凤阳,自然随之取消了其中都的身份。大明只有一个中都,就是清河。
而作为中都的核心皇宫,正位于东西两座新城之间,也就是以曾经的清河老城为基础的淮王府,只是现在的淮王府中规划变得更大,而且多出了许多宫殿。尽管作为主体的“奉天殿”等宫殿已经建成,但朱明忠却仍然喜欢在文华殿旁的御书房接见众臣。
“驱虎吞狼?”
御书房中众臣听着皇上的话时,无不是一愣。尽管对于这个词他们并不陌生,但却不知道,陛下为什么会用这个词。
“陛下,臣不知这何为虎?何为狼?”
作为首辅大臣的张煌言手持笏板微微揖礼说道。
“正是,陛下,这西北能言之虎狼者,不过只清虏而已,又何有虎与狼之说?”
顾炎武同样附声问道。
“虎者,就是清虏!”
坐于龙椅上的朱明忠微微一笑,然后继续说道。
“至于这狼嘛……”
沉吟片刻,朱明忠才说道。
“如西域的准噶尔,就是一头狼!”
或许,现在朝中的官员并不了解准噶尔,但是朱明忠却知道,在历史上满清用了长达一百余年,祖孙三代矢志不渝的消灭了准噶尔。他们之所以会耗费如此精力,自然有他们的用意与原因。
“准噶尔?”
无论是张煌言或是顾炎武、而钱磊、朱大咸等人皆是一愣?他们从没有听说过什么准噶尔。
“这准噶尔部,嗯,其前身可以追述到英宗时的瓦剌部,准噶尔部隶属漠西蒙古,同时期的部落还有硕特、土尔扈特、杜尔特三个小部落。准葛尔是其中最为强大的部落。二十几年前,和硕特和土尔扈特派使者找到后金,代表四个部落表示归顺。满清入关后,四部首领具表顺治,臣服大清,顺治赐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为盟主,统领各部,从而确立了大清对漠西蒙古的统治,不过,目前漠西蒙古四部之间冲突不断,如果我们进军陕西,那么清虏势必会再次西迁……”
见众人似乎有所怀疑,朱明忠收敛起笑容说道。
“这是肯定的,军正司那边发来情报称,现在,清虏正在往西北调兵,其意图进攻哈密,一但其夺下哈密,一但朕命令大军西征,清虏为谋生存,势必会向西域进军,如此,我们就必要考虑一个问题,是追击还是止步!”
看着众臣,朱明忠随口反问道。
“众卿说说,到时候,是继续追击至哈密,还是止步于陕西?”
皇上的问题,让所有人无不是一阵沉默,他们不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不会一张嘴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们深知追击西域需要作什么样的准备。
“陛下,从西安往哈密,近三千里,若是追击至哈密,甚至西域,恐怕不下四五千里,目下清虏有兵不下十数万,若我大明想要追击清虏,必将派出不下十万精锐,十万精锐每月所需军粮就不下二十万石,三四千里转运……”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粟”,这句古谚他们自然不陌生,意思大概是百里以外没有贩运木柴的,千里以外没有贩运粮食的。古人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因为运输成本。
“运往前线一石米粮,转运糜费人丁牲口口粮,恐怕不下数十石……”
既便是没有进行仔细的计算,钱磊的心里略加合计之后,然后才继续说到。
“恐怕至哈密时,一石高梁就不下二三十两。”
之所以会说高粱,是因为高梁便宜,而人畜皆可食用,对于军队来说,高粱既可以作为士兵的口粮,同样也可以作为军马的口粮,但是成本,成本确实非常吓人。
“应该是四十两左右!”
朱明忠直接道出了一个数字。他并没有说,这个数字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但众臣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因为军正司和五军都督府自然会进行相应的计算。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朱明忠在后世看到的——这是范家的范毓馪在雍正年间运送军粮的成本,而且不是运往新疆,还是更近的青海!
从内地到青海数千里之遥,十余年间,朝廷不论是北征还是西征,承运军粮的重任都在范家的身上,在范家的努力下运往青海的军粮每石从起初的40两降至25两、19两。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会选择了40两这个数字。
“陛下,若是如此,恐怕于西域不宜用兵……”
这边沈光文的话音不过只是刚落,就立即遭受钱磊的反驳。
“若是如此,那虏寇于西域休养生息十数年后,于我大明威胁岂不更大?陛下,臣以为,纵是糜费亿万,也必须要要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不能斩草除根,所有人都知道,强大起来的北方蛮人会干什么。千百年来,草原上的威胁始终笼罩着中原大地,从春秋战国直到现在,从来不曾摆脱过这个阴影。
草原上的蛮族就像草原上的野草似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匈奴灭了有突厥,突厥灭了又有蒙古,蒙古赶走了又有了女真。千百年来,这就像是一个循环一样,中原的政权或许能用武力征服一个草原民族,能同化一个蛮族。可是用不了多久一个更凶残、更野蛮的敌人再次在草原上崛起。当中原强大时,中原可以征服他们,但是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沉重的。当中原王朝弱小时,那些蛮族就会侵入中原,中原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就像满清入关后的屠杀。
如何能够驯服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
从皇上当年远征辽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施展了计划,但那是蒙古人,现在蒙古人的力量不足为惧,也许,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可以征服他们。但是清虏呢?
他们占据西域,会不会成为另一个蛮族?
他们会不会再一次侵入中原?
尽管有钱磊的反驳,但是沈光文这位弘光时的工部郎,以闽王府从官入朝为官的工部侍郎,便再次进言道。
“陛下,臣以为陛下有马踏匈奴、荡平西域之宏愿,实乃为我大明千秋万代之安危。但如今中原初定,正是天下百废待兴、百姓休生养息之时,实在不宜再起兵事,且用兵西域,糜费恐怕不下亿万,还请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三思而行。”
沈从文的一席进言立即让在场的其他几个大臣也跟着附和起来,他们并不都是和沈从文一样是出身闽府的官员,同样也有不少淮系官员,他们之所以不愿兴兵西域。
“沈侍郎所言甚是,臣以为,我朝既然用兵西北,必先以陕西为重,待陕西克复之后,理应让其休养生息,至于西域,可以徐徐图之……”
“臣附议……”
在一阵附议声中,朱明忠看到顾炎武等人,同样也是在犹豫着。他们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他们知道,清虏窃据西域对于中原的威胁,这个威胁不仅仅是眼下的,同样也是将来的。
千百年来,为了平定北方的边患,中原王朝可谓是劳民伤财,可即便是如此,也从未解决过北方的边患。从蒙古人到满清,两次奴役,两次文明的沦陷,两次亿兆百姓惨遭杀戮的教训告诉他们,北方边患不除,中原就不可安生。
但是现实同样也在告诉他们,征服那些野蛮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仅仅只是劳民伤财。甚至可能让中原王朝大伤元气。他们甚至想到有朝一代与蒙古人之间的战争,尽管最终让蒙古人不再对中原构成威胁,但是大明同样也是元气大伤,甚至若非是如此,又岂会放松了对奴尔干都司的警惕,让女真崛起?
“北方的边患必须解决,否则,他们必将为患中原!所以……”
话声略微一顿,朱明忠才再一次吐出那四个字。
“所以,我们才要驱虎吞狼,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的边患!”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5/5562/33598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