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人才 (求支持,求月票)
推荐阅读:夜无疆、天人图谱、万古帝婿、从水猴子开始成神、我在前世命格成圣、星武纪元、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终极火力、道与天齐、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为大明高等教育的嫡造者,朱明忠自然不知道,现在大明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瓶颈期,对于一个人口不过六千万,却拥有超过十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国家来说,似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委实太多了一些。
可实际上,这所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之中,有超过5万是朝廷的官员,尤其是兴乾之后,地方官厅上的许多不入流的吏员,同样也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低级官员,无论是吏员的文官化,亦或是司法等权力的分立,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大明的官员体系迅速膨胀起来。
五万余名各级官员,这或以说是古往今来,从不曾有过的“天文数字”,当然官员们的俸禄都是要靠百姓供养。如果不是因为官府掌握有大量的官田,通过官田的出租获得巨额收入,再加上盐税、路税等渠道获得巨额税款,恐怕以传统的财政就连支付这些官员的俸禄都成问题。
而官员数量的膨胀是建立近代政府的一个必然,对于每年都在增加的官员数量,朱明忠并不在意,甚至就是眼下正在进行的西征,同样也没有让他投入太多的精力,毕竟,西征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想比于西征,每年春季开学之后,朱明忠都会等待着礼部对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就读人数量的统计,在过去的七年间,传承千年的六部之制逐渐变化。礼部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对于礼部尚书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月过后的开学季,后另一个时空不同,现在大明所有的学校开学都是2月中旬。
对礼部而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部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全国各府县的在校学生数量加以统计,然后还要汇报其它诸如学校数量、老师数量以及学科开设等事项,七年来,礼部上下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同样也知道,在汇报时,陛下会一一比对去年的数字,不仅会对照这个数字,同样也会对照刑部上报的数字,与过去户部掌握户籍不同,现在户籍归负责地方治安的巡检厅管理,所以刑部会将适学儿童的数量加以统计,上呈给陛下,这样的一对照,问题很容易对比出来。
“……按照适学儿童人数来看,现在男童的社学就读率只有78%,女童只%……”
盯着沈佺期这位礼部堂书,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有的有些不悦。
“也就是说,我大明还有三分之一的女童无法接受教育,沈佺期,这么下去,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将视线从奏折转到沈佺期的身上,朱明忠的声音变得有些严厉。
“这么多女童不去就读,就意味着,十几年后,大明会有三分之一的儿童的母亲是文盲,是没有接受的教育的,她们不能够给子女基本的辅导,甚至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观点,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的观点,会继续向下一代灌输,如果礼部坐视这一切发生,那么无疑就是犯罪!是对整个华夏的犯罪!”
陛下的话让沈佺期的额头顿时冒出一阵冷汗,他立即的说道。
“回、回陛下,目前社学教育推广,经过前几年的推行之后,当下正处于瓶颈期,尽管多年来通过编写教材,加之对在乡士人培训,以未第士人为老师,勉强满足了对于老师的需求,但是,社学推广七年以来,已经大量寒门子弟毕业,可是他们毕业之后,又能干什么呢?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社学中的学习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怎么没有变化,他们识字、知礼,懂得算术,懂得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中的许多人,到了城市中,也可以……”
突然,朱明忠的话音一顿,他的眉头猛然一皱。
是啊!
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读书发生改变!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对于大多数目光短浅的人来说,他们没有看到第一代接受了完全社会教育的男女少年,相比于文盲的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可能。
在过去的几年中,朱明忠都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扑到“教育”这件事关国本的大事去,在如何建立健立“国民教育”这个问题上,他可谓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来自21世纪的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同样也有国家的命运。所以他才会对教育极其看重,在他看来,教育或许将是他留给这个大明最好的礼物,无论是是否能够引入近代化的教育,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一直致力于借鉴后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这个时代的国民教育,一直试图建立一个普及所有大明百姓的义务教育,同时还有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受益其中的精英教育体制,两者相结合也就构成了近代教育体系。
只有通过教育,未来的数百年间,中国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之巅,才有可能让世界进入“大明治世”,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之路。同样,教育也是大明实现华夏文明第二次扩张的唯一选择。
尽管迫切,可朱明忠也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教育不可能一下就改变一切,必须通过长期不断的教育才能达成目的,相比之下,无论是建立现在近代化的陆海军,亦或是比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千铁路,以其其它方方面面的进步与变革,或许看起来进步非常,但实际上,却不过是朱明忠凭借着超越时代的学识强行带来的改变。上述的这些变革现在还可以通过朱明忠去改变,可是最终将这些划时代的知识与技术与这个时代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教育!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教育不像其它的东西那样,不是短时间内投入大量金钱就能够见效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朕心急了……”
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入误区的朱明忠,止住了心里的不满,当然,他知道,有了今天的这番对话之后,沈佺期等人势必会进一步推动社学教育的普及。对此他并不反对,甚至乐见其成。
“……100%的社学开设算术、85%的开设地理……”
念着这些数字,一边比对着与进年的数字对比,朱明忠沉吟片刻又说道。
“以朕看社学会可以增加一些手工课,嗯,还有农技课,毕竟种田是门学问,不是每个百姓都会种田,通过社学可以推广新式农具和农技,这一点对百姓的生活是有用的,还有县学、府学中,实学科目中,可以增加商业等科目,这个礼部要组织专人去研究,要让他们可以学习致用……”
1670年的大明,尽管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成果并聘请了数以百计的西方学者,甚至就连牛顿那位大牛,都成了清河书院的“牛博士”和他的初恋情人在那里过上了幸福生活,并成为大明知名的学者。
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是科学的蒙昧时代,世界科学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奠定的,所以在教育上,尽管有着领先世界三个多世界的见识,可是朱明忠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一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毕竟,许多领先于时代的知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在很多时候,在与这个时代的学者们交流的时候,朱明忠往往不过只是通过他们了解时代的学术水平,然后有针对性进行一些提示,而不是一味的将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传输到这个时代。
“社学是基础,通过开设手工课和农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手工技巧,掌握更先进的种地技术,如些会对他们的生产有帮助,至于县学、府学,他们需要接触一些工科、商科以及农科的知识,如此将来他们才能有人尝试着选育良种、改良农具……”
陛下的建议,让沈佺期深以为然的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目下百姓皆言家中子女于社学所学用途极为有限,所以,若非是官府督促,有不少人不愿意让子女入社学学习,不过要是男子能于社学中,学会如何选种、如何耕种,如何施肥,女子能于其中学习织布、织线衣、织绸等的技术,把男子变成田间的种田能手,把女子变成纺纱织布的巧手,到时候,百姓自然乐意让子女进入社学。”
先是分析了一遍陛下建议的好处,然后沈佺期又恭维道。
“如些社学必定大兴。陛下英明!”
不过沈佺期的恭维让朱明忠的眉头一跳,他建立社学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固化“农耕女织”,兴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很多年轻人通过读书得到新工作,脱离了土地的束缚,那些年轻人,未来会到城里的商号、工厂当学徒,当然也会前往分封诸夏。
不过,转念一想,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这种所谓的“实用技术”又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呢?而在另一方面,通过社学传播先进农技,对于大明的农业生产将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也不尽然如此,学习农技,是因为在农村有五成的农民,实际上并不会种田,他们尽管种了一辈子的田,但是却不知道如何选种,如何耕种、如何除草,所以,他们虽然同样的种田,投入同样甚至更多的劳力,但是土地的产量却很有限,相比之下,村中的“田秀才”……”
朱明忠特意强调道这个名词,过去他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早先却从报纸上知道了这个名词,知道“田秀才”厉害的地方。
“那些田秀才往往都擅长这些,他们在留种的知道,知道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种子,知道什么样的种子产量高,知道何时施肥、灌溉……”
言道着那些田秀才的长处,最后朱明忠说道。
“这些田秀才往往就是凭借着这些寻常百姓所不懂的知识,让他们的土地产出更多,获得更多的利益,不能够再让他们像过去那样敝帚自珍,要想办法,把这些藏在田秀才的肚子里的农技都掏出来,然后汇编成籍,再传播开,沈佺期……”
看着沈佺期,朱明忠突然说道。
“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上海的徐家同样的种地,一亩地产出比周围的百姓多出一两斗开外,凭的是什么。凭得是徐家家传的种田巧技,如果把这些巧技推广到全大明,大明的田地增产又岂止千百万石?”
朱明忠所指的徐家,就是上海徐光启的后人,当年徐光启就擅长农技改良,古往今来,像那样的农政专家又岂止一人,只是受限于种种原因,那些技术的传播是极为缓慢的。这正是古代技术传播的限制性,可如果能够通过社学去推广,势必将会改变这一切。
“社学不仅可以推广这些的农技,而且也可以搜集农技,可以进行技术搜集,然后再由相工部负责整理,归纳。”
现在大明的工部类似于农工部,其同样也负责农业,这是兴乾后六部改良其中一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明忠的眼前突然一亮,他立即想到了在过去几年间书院的改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增课程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到以自然科学为主,这正是各国大学的发展必由之路。
欧洲最早的大学教的是宗教,后来增加了哲学之类的人文学科,而中国最早的大学教的是儒学。而欧洲由于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席;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欧洲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席创造条件。
现在大明所走的道路,不也正是如此吗?无论是书院亦或是县学、府学其中的自然科学不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点点的增加吗?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普及教育让国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通过普及教育要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教育,识得几个文字,掌握一些数学、地理、历史、法律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当然要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帮助的话,那自然更好。
www.bq46.cc。m.bq46.cc
可实际上,这所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之中,有超过5万是朝廷的官员,尤其是兴乾之后,地方官厅上的许多不入流的吏员,同样也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低级官员,无论是吏员的文官化,亦或是司法等权力的分立,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大明的官员体系迅速膨胀起来。
五万余名各级官员,这或以说是古往今来,从不曾有过的“天文数字”,当然官员们的俸禄都是要靠百姓供养。如果不是因为官府掌握有大量的官田,通过官田的出租获得巨额收入,再加上盐税、路税等渠道获得巨额税款,恐怕以传统的财政就连支付这些官员的俸禄都成问题。
而官员数量的膨胀是建立近代政府的一个必然,对于每年都在增加的官员数量,朱明忠并不在意,甚至就是眼下正在进行的西征,同样也没有让他投入太多的精力,毕竟,西征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想比于西征,每年春季开学之后,朱明忠都会等待着礼部对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就读人数量的统计,在过去的七年间,传承千年的六部之制逐渐变化。礼部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对于礼部尚书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月过后的开学季,后另一个时空不同,现在大明所有的学校开学都是2月中旬。
对礼部而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部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全国各府县的在校学生数量加以统计,然后还要汇报其它诸如学校数量、老师数量以及学科开设等事项,七年来,礼部上下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同样也知道,在汇报时,陛下会一一比对去年的数字,不仅会对照这个数字,同样也会对照刑部上报的数字,与过去户部掌握户籍不同,现在户籍归负责地方治安的巡检厅管理,所以刑部会将适学儿童的数量加以统计,上呈给陛下,这样的一对照,问题很容易对比出来。
“……按照适学儿童人数来看,现在男童的社学就读率只有78%,女童只%……”
盯着沈佺期这位礼部堂书,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有的有些不悦。
“也就是说,我大明还有三分之一的女童无法接受教育,沈佺期,这么下去,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将视线从奏折转到沈佺期的身上,朱明忠的声音变得有些严厉。
“这么多女童不去就读,就意味着,十几年后,大明会有三分之一的儿童的母亲是文盲,是没有接受的教育的,她们不能够给子女基本的辅导,甚至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观点,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的观点,会继续向下一代灌输,如果礼部坐视这一切发生,那么无疑就是犯罪!是对整个华夏的犯罪!”
陛下的话让沈佺期的额头顿时冒出一阵冷汗,他立即的说道。
“回、回陛下,目前社学教育推广,经过前几年的推行之后,当下正处于瓶颈期,尽管多年来通过编写教材,加之对在乡士人培训,以未第士人为老师,勉强满足了对于老师的需求,但是,社学推广七年以来,已经大量寒门子弟毕业,可是他们毕业之后,又能干什么呢?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社学中的学习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怎么没有变化,他们识字、知礼,懂得算术,懂得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中的许多人,到了城市中,也可以……”
突然,朱明忠的话音一顿,他的眉头猛然一皱。
是啊!
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读书发生改变!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对于大多数目光短浅的人来说,他们没有看到第一代接受了完全社会教育的男女少年,相比于文盲的同龄人,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可能。
在过去的几年中,朱明忠都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扑到“教育”这件事关国本的大事去,在如何建立健立“国民教育”这个问题上,他可谓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来自21世纪的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同样也有国家的命运。所以他才会对教育极其看重,在他看来,教育或许将是他留给这个大明最好的礼物,无论是是否能够引入近代化的教育,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一直致力于借鉴后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这个时代的国民教育,一直试图建立一个普及所有大明百姓的义务教育,同时还有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受益其中的精英教育体制,两者相结合也就构成了近代教育体系。
只有通过教育,未来的数百年间,中国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之巅,才有可能让世界进入“大明治世”,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之路。同样,教育也是大明实现华夏文明第二次扩张的唯一选择。
尽管迫切,可朱明忠也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教育不可能一下就改变一切,必须通过长期不断的教育才能达成目的,相比之下,无论是建立现在近代化的陆海军,亦或是比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千铁路,以其其它方方面面的进步与变革,或许看起来进步非常,但实际上,却不过是朱明忠凭借着超越时代的学识强行带来的改变。上述的这些变革现在还可以通过朱明忠去改变,可是最终将这些划时代的知识与技术与这个时代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教育!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教育不像其它的东西那样,不是短时间内投入大量金钱就能够见效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朕心急了……”
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入误区的朱明忠,止住了心里的不满,当然,他知道,有了今天的这番对话之后,沈佺期等人势必会进一步推动社学教育的普及。对此他并不反对,甚至乐见其成。
“……100%的社学开设算术、85%的开设地理……”
念着这些数字,一边比对着与进年的数字对比,朱明忠沉吟片刻又说道。
“以朕看社学会可以增加一些手工课,嗯,还有农技课,毕竟种田是门学问,不是每个百姓都会种田,通过社学可以推广新式农具和农技,这一点对百姓的生活是有用的,还有县学、府学中,实学科目中,可以增加商业等科目,这个礼部要组织专人去研究,要让他们可以学习致用……”
1670年的大明,尽管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成果并聘请了数以百计的西方学者,甚至就连牛顿那位大牛,都成了清河书院的“牛博士”和他的初恋情人在那里过上了幸福生活,并成为大明知名的学者。
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是科学的蒙昧时代,世界科学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奠定的,所以在教育上,尽管有着领先世界三个多世界的见识,可是朱明忠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一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毕竟,许多领先于时代的知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在很多时候,在与这个时代的学者们交流的时候,朱明忠往往不过只是通过他们了解时代的学术水平,然后有针对性进行一些提示,而不是一味的将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传输到这个时代。
“社学是基础,通过开设手工课和农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手工技巧,掌握更先进的种地技术,如些会对他们的生产有帮助,至于县学、府学,他们需要接触一些工科、商科以及农科的知识,如此将来他们才能有人尝试着选育良种、改良农具……”
陛下的建议,让沈佺期深以为然的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目下百姓皆言家中子女于社学所学用途极为有限,所以,若非是官府督促,有不少人不愿意让子女入社学学习,不过要是男子能于社学中,学会如何选种、如何耕种,如何施肥,女子能于其中学习织布、织线衣、织绸等的技术,把男子变成田间的种田能手,把女子变成纺纱织布的巧手,到时候,百姓自然乐意让子女进入社学。”
先是分析了一遍陛下建议的好处,然后沈佺期又恭维道。
“如些社学必定大兴。陛下英明!”
不过沈佺期的恭维让朱明忠的眉头一跳,他建立社学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固化“农耕女织”,兴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很多年轻人通过读书得到新工作,脱离了土地的束缚,那些年轻人,未来会到城里的商号、工厂当学徒,当然也会前往分封诸夏。
不过,转念一想,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这种所谓的“实用技术”又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呢?而在另一方面,通过社学传播先进农技,对于大明的农业生产将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也不尽然如此,学习农技,是因为在农村有五成的农民,实际上并不会种田,他们尽管种了一辈子的田,但是却不知道如何选种,如何耕种、如何除草,所以,他们虽然同样的种田,投入同样甚至更多的劳力,但是土地的产量却很有限,相比之下,村中的“田秀才”……”
朱明忠特意强调道这个名词,过去他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早先却从报纸上知道了这个名词,知道“田秀才”厉害的地方。
“那些田秀才往往都擅长这些,他们在留种的知道,知道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种子,知道什么样的种子产量高,知道何时施肥、灌溉……”
言道着那些田秀才的长处,最后朱明忠说道。
“这些田秀才往往就是凭借着这些寻常百姓所不懂的知识,让他们的土地产出更多,获得更多的利益,不能够再让他们像过去那样敝帚自珍,要想办法,把这些藏在田秀才的肚子里的农技都掏出来,然后汇编成籍,再传播开,沈佺期……”
看着沈佺期,朱明忠突然说道。
“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上海的徐家同样的种地,一亩地产出比周围的百姓多出一两斗开外,凭的是什么。凭得是徐家家传的种田巧技,如果把这些巧技推广到全大明,大明的田地增产又岂止千百万石?”
朱明忠所指的徐家,就是上海徐光启的后人,当年徐光启就擅长农技改良,古往今来,像那样的农政专家又岂止一人,只是受限于种种原因,那些技术的传播是极为缓慢的。这正是古代技术传播的限制性,可如果能够通过社学去推广,势必将会改变这一切。
“社学不仅可以推广这些的农技,而且也可以搜集农技,可以进行技术搜集,然后再由相工部负责整理,归纳。”
现在大明的工部类似于农工部,其同样也负责农业,这是兴乾后六部改良其中一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明忠的眼前突然一亮,他立即想到了在过去几年间书院的改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增课程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到以自然科学为主,这正是各国大学的发展必由之路。
欧洲最早的大学教的是宗教,后来增加了哲学之类的人文学科,而中国最早的大学教的是儒学。而欧洲由于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席;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欧洲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席创造条件。
现在大明所走的道路,不也正是如此吗?无论是书院亦或是县学、府学其中的自然科学不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点点的增加吗?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普及教育让国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通过普及教育要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教育,识得几个文字,掌握一些数学、地理、历史、法律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当然要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帮助的话,那自然更好。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5/5562/33600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