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6【世间悲歌】
推荐阅读:真千金有学神空间、宫墙柳、汉世祖、邪器、神婿叶凡、乔梁叶心仪全文、女总裁的上门女婿、乔梁叶心仪、四合院之饮食男女、剑来、
朱国祥自然不可能专程派人送大白菜,他还运来好几百船玉米。
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全是丘陵山区。
放在几百年后,有抽水机几级提水,只需建一个储水的山塘,就能在山上洼地种水稻。
而此时,莫说在山上种水稻,就连种麦子、高粱、粟米,都得想办法找水和蓄水。
今年朱国祥在全川推广玉米红薯,主要就是种在山中旱地。而且让劝农官和地方官,反复告诫百姓,特别难以灌溉的地方,以及遇到干旱天气,应该继续种植粟米,因为粟米远比玉米更抗旱。
秋天和冬天,玉米红薯大丰收。
全川大丰收!
这一年真是风调雨顺啊,不仅让朱家父子顺利度过危机,也让宋国境内的百姓喘了一口气,甚至连金国的核心地盘都已缓解粮荒。
“这些玉米,都运往垦荒区,跟那里的农民换豆子。”朱铭对李含章说。
李含章说道:“一共四百多船,分了一半去南阳府。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是不是有点过于善待百姓了?”
朱铭摇头:“玉米不扛饿,价钱本来就低。豆子却是收集起来做军资,可以用来榨油、肥田、养马,伤员多吃豆子也好得快。”
在肉类蛋白不足的情况下,想保证普通士兵的体能,就必须给他们补充豆类蛋白。
特别是伤员!
新占的南襄盆地,开荒种的全是豆子,正好用玉米换来做战略物资。而且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垦荒百姓也能有更多粮食,撑过明年青黄不接的月份。
还能彰显朱氏父子的仁义,提高农民对官府的信任感。
一举多得的事情。
自从随船运来大白菜剩余的半个冬天,朱铭和妻妾经常吃这玩意儿。
朱铭已经快吃吐了,妻妾们却喜欢得很。因为大白菜口感清爽,还带着几分回甘味道,在古代的冬天属于顶级蔬菜。
明年,大白菜也要在全川推广,让普通百姓在冬天也能吃新鲜菜蔬。
之前自然也有过冬品种,最常见的便是菘菜。这玩意儿跟大白菜是近亲,但产量远远不如大白菜,而且不像大白菜那样容易储存。
朱国祥在汉中府城的郊外,还给自己留了十五亩稻田,用来种植全国不同类型的水稻。
肯定不能搞三系杂交水稻,那玩意儿是通过人工手段,把偶然变成必然,凸显出杂交的优势。在农民种植的情况下,子二代不能与母本保持一致,杂交优势再次变成偶然,农民自留种的产量有多高全看运气。
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朱国祥无法大规模给农民制种。
因此他的那些水稻试验田,是走选育良种的传统路子。像康熙就亲自选育过良种,在北方某些水稻区流行后来被民间产量更高的良种取代。
事实上,自从北宋引进占城稻之后,民间也在不自觉的选育良种,如今已诞生十多种占城稻的支系。
如果官府不去干涉百姓自己选育两三百年,就会渐渐诞生两季稻,甚至是三季稻。还会出现早稻、中稻、晚稻之分,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种植不同的水稻跟其他作物无缝衔接。
比如油菜和水稻同年交替种植,就是北宋晚期才出现的事儿。
朱国祥现在也开始搞“祥瑞”了,让地方官员进献成熟的优质稻穗。不准是什么一株二穗、一株三穗,必须是穗大、粒多、饱满、无病虫害那种,还得注明出产地、种植和收获时间。
在科学的选育之下,培育稳定良种的速度,远比民间碰运气更快。
民间如果需要一百年时间,朱院长可能几年就搞定。
……
关于剧作家,魏泰推荐了一个小老头儿。
“老朽拜见大元帅!”
此人叫做张居厚,仁宗朝三次拜相的张士逊,正是张居厚的叔祖。
论辈分,张居厚还是陈与义的远房舅舅。
张士逊做宰相积累了大量钱财,但早就搬去东京定居。长子是个清官,次子是个宅男。特别是次子,三十年不去做官,就宅在家里练书法,被宋神宗评价为本朝草书第一。
张家祖宅在老河口,家产由张居厚的祖父继承。
张居厚的父亲是庶子,分家时没拿到多少,带着妻儿移居襄阳,买了几个店铺做生意。
也算小富之家。
张居厚的兄长做官去了,他自己死活考不上进士,留在襄阳打理家产,而且特别喜欢听戏,渐渐开始自己创作。
“老先生可有把剧作带来?”朱铭问道。
“回禀大元帅,全部带来了。”张居厚连忙捧上一摞剧本。
“且稍待。”
朱铭让这老头儿坐下等着,亲自阅读那些剧本。
只细看一个剧本,剩下的粗略翻阅。
全改编自历史故事,内容比较正经,宣扬忠孝思想,也偶有讽刺现实的。这老先生的剧本,之所以在襄阳受欢迎,除了唱段写得好,还加入大量俚语和笑料,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写得极好。”朱铭点评道。
张居厚一直都想求官,可惜除了创作剧本,他也没有别的本事。
估计是以为朱铭喜欢听戏,张居厚连忙说:“老朽家中养着一些优伶,大元帅若是喜欢听戏,不妨选几个到府上候用。”
宋代的杂剧,属于唐代歌舞剧和参军戏的融合。
参军戏类似古代小品,跟歌舞剧融合之后,奠定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形式。即有歌有舞,有唱词有念白,后世戏曲都是宋元杂剧的子孙。
朱铭问道:“可否把杂剧写得市井一些?”
张居厚说:“老朽的杂剧,已经写得很市井了,所以襄阳百姓都喜欢看。”
朱铭摇头:“我欲让将士们看戏,既为军中娱乐,又可聚拢军心。还要教导将士知道忠义,教导将士们善待百姓。你可以理解为,杂剧要展现赵宋皇室昏聩无能,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我举义旗,便是要带着军民过好日子。军民是一体的,士卒来自民间,百姓过得不好,士卒就过得不好。士卒过得不好,百姓也要受兵戈之难。这些士卒,大部分来自乡下,杂剧要写得贴近农民。”
张居厚张张嘴巴,欲言又止,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整理措辞之后,张居厚说:“大元帅,老朽从小生活在襄阳城中,即便出城也是游山玩水。对城中市井小民,老朽倒还熟悉得很,可却不知道农民与农事。骤然为农民出身的士卒写杂戏,恐怕难以下笔,写出来他们也不喜看。”
朱铭问道:“老先生今年贵庚?”
张居厚回答:“五十有二。”
“身体可还健朗?”朱铭又问。
张居厚说:“还过得去,能吃能睡,能走能唱。”
朱铭说道:“那就请老先生去军中走访,采风记录士卒的生活与遭遇。先写两部杂剧,一是汉中起兵,二是流民垦荒。要体现官府无道,百姓困苦,起兵造反是顺应民意。还要体现在我父子治下,百姓生活得更好。最好还能有一些情爱,因为官府盘剥,有情人难成眷属,就是生离死别那种。”
“让老朽去军营跟士卒打交道?”张居厚觉得这差事很困难。
朱铭利诱道:“我会在大元帅府,专门设一官职,掌管军中娱事。正五品!”
正五品?
张居厚明白朱铭是啥意思,只要自己把事情办好,这个职务就是他的。
“大元帅托付重任,老朽不敢推辞,必鞠躬尽瘁!”张居厚连忙起身作揖领命。
这老头儿冒着风雪坐船北上去垦荒区,不但走访军营,还去跟垦荒流民接触。
流民提供的素材最多,生离死别的故事,根本不需要张居厚编造,每家每户都被官府逼得死过人。
“你在家乡可有意中人?”张居厚问一个京西北路来的农民。
农民陷入回忆,甜蜜和痛苦交杂:“俺十四岁的时候,跟村里的杜二娘定了亲。二娘比俺岁数小些,定亲时才十一岁。定亲以后,她看着俺就脸红,还给俺秀了个荷包……”
这农民拿出荷包,已经破旧不堪:“二娘总是喊,四哥,四哥。说四哥力气真大,挑得起好重的担子。说四哥翻土麻利,种麦子比别家更快。她说四哥……呜呜呜呜……”
讲着讲着,这农民开始声音凝噎,继而嚎啕大哭起来。
张居厚听得也有些感伤,等农民哭泣一阵,问道:“杜二娘怎的了?”
“官府方田,说是蔡公相下的命令,”农民抹着眼泪说,“二娘家里有几亩薄田,不知咋就变成六十几亩,官府还把她家变成三等户。一年四季,不是这个税,就是那个税,六十几亩田的赋税,哪里交得起?她爹先把田产卖了,给地主家做佃户。可欠的赋税还是给不起,被官差逼得卖女儿……”
“唉!”张居厚一声叹息。
农民却还在继续讲:“又过了四年,二娘回家了,一路讨饭爬回来的。她的腿被主家恶妇给打瘸了,又害了重病,主家不给买药,丢在巷子里让她赶紧走。俺已经另娶了妻,见二娘可怜,就偷偷拿吃的去看望她。老天爷保佑,二娘的病好了,她爹把她嫁给邻村的老鳏夫。那老鳏夫对二娘很好,可积攒的钱财,都用来娶妻,日子过得艰难。又遇到大旱,老鳏夫带着二娘逃荒……”
“俺当时也在逃荒,半路跟二娘遇到。她大着肚子躺在路边上,瘦得跟柴禾一样,两条野狗还在啃她……就那样啃她,一只手已经啃完了,脖子也啃没了半个……俺拿起棍子去打狗……俺……俺是她的四哥……哇呜呜呜……”
农民无法继续往下说,哭得撕心裂肺。
张居厚默默坐着,等农民哭完再问。
这种故事,他近几天听了太多,整个人的三观都在重塑。
以前的张居厚,并不太关心农民,只单纯觉得他们辛苦,同时又愚昧无知。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个鲜活有感情的人,以及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
www.bq46.cc。m.bq46.cc
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全是丘陵山区。
放在几百年后,有抽水机几级提水,只需建一个储水的山塘,就能在山上洼地种水稻。
而此时,莫说在山上种水稻,就连种麦子、高粱、粟米,都得想办法找水和蓄水。
今年朱国祥在全川推广玉米红薯,主要就是种在山中旱地。而且让劝农官和地方官,反复告诫百姓,特别难以灌溉的地方,以及遇到干旱天气,应该继续种植粟米,因为粟米远比玉米更抗旱。
秋天和冬天,玉米红薯大丰收。
全川大丰收!
这一年真是风调雨顺啊,不仅让朱家父子顺利度过危机,也让宋国境内的百姓喘了一口气,甚至连金国的核心地盘都已缓解粮荒。
“这些玉米,都运往垦荒区,跟那里的农民换豆子。”朱铭对李含章说。
李含章说道:“一共四百多船,分了一半去南阳府。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是不是有点过于善待百姓了?”
朱铭摇头:“玉米不扛饿,价钱本来就低。豆子却是收集起来做军资,可以用来榨油、肥田、养马,伤员多吃豆子也好得快。”
在肉类蛋白不足的情况下,想保证普通士兵的体能,就必须给他们补充豆类蛋白。
特别是伤员!
新占的南襄盆地,开荒种的全是豆子,正好用玉米换来做战略物资。而且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垦荒百姓也能有更多粮食,撑过明年青黄不接的月份。
还能彰显朱氏父子的仁义,提高农民对官府的信任感。
一举多得的事情。
自从随船运来大白菜剩余的半个冬天,朱铭和妻妾经常吃这玩意儿。
朱铭已经快吃吐了,妻妾们却喜欢得很。因为大白菜口感清爽,还带着几分回甘味道,在古代的冬天属于顶级蔬菜。
明年,大白菜也要在全川推广,让普通百姓在冬天也能吃新鲜菜蔬。
之前自然也有过冬品种,最常见的便是菘菜。这玩意儿跟大白菜是近亲,但产量远远不如大白菜,而且不像大白菜那样容易储存。
朱国祥在汉中府城的郊外,还给自己留了十五亩稻田,用来种植全国不同类型的水稻。
肯定不能搞三系杂交水稻,那玩意儿是通过人工手段,把偶然变成必然,凸显出杂交的优势。在农民种植的情况下,子二代不能与母本保持一致,杂交优势再次变成偶然,农民自留种的产量有多高全看运气。
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朱国祥无法大规模给农民制种。
因此他的那些水稻试验田,是走选育良种的传统路子。像康熙就亲自选育过良种,在北方某些水稻区流行后来被民间产量更高的良种取代。
事实上,自从北宋引进占城稻之后,民间也在不自觉的选育良种,如今已诞生十多种占城稻的支系。
如果官府不去干涉百姓自己选育两三百年,就会渐渐诞生两季稻,甚至是三季稻。还会出现早稻、中稻、晚稻之分,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种植不同的水稻跟其他作物无缝衔接。
比如油菜和水稻同年交替种植,就是北宋晚期才出现的事儿。
朱国祥现在也开始搞“祥瑞”了,让地方官员进献成熟的优质稻穗。不准是什么一株二穗、一株三穗,必须是穗大、粒多、饱满、无病虫害那种,还得注明出产地、种植和收获时间。
在科学的选育之下,培育稳定良种的速度,远比民间碰运气更快。
民间如果需要一百年时间,朱院长可能几年就搞定。
……
关于剧作家,魏泰推荐了一个小老头儿。
“老朽拜见大元帅!”
此人叫做张居厚,仁宗朝三次拜相的张士逊,正是张居厚的叔祖。
论辈分,张居厚还是陈与义的远房舅舅。
张士逊做宰相积累了大量钱财,但早就搬去东京定居。长子是个清官,次子是个宅男。特别是次子,三十年不去做官,就宅在家里练书法,被宋神宗评价为本朝草书第一。
张家祖宅在老河口,家产由张居厚的祖父继承。
张居厚的父亲是庶子,分家时没拿到多少,带着妻儿移居襄阳,买了几个店铺做生意。
也算小富之家。
张居厚的兄长做官去了,他自己死活考不上进士,留在襄阳打理家产,而且特别喜欢听戏,渐渐开始自己创作。
“老先生可有把剧作带来?”朱铭问道。
“回禀大元帅,全部带来了。”张居厚连忙捧上一摞剧本。
“且稍待。”
朱铭让这老头儿坐下等着,亲自阅读那些剧本。
只细看一个剧本,剩下的粗略翻阅。
全改编自历史故事,内容比较正经,宣扬忠孝思想,也偶有讽刺现实的。这老先生的剧本,之所以在襄阳受欢迎,除了唱段写得好,还加入大量俚语和笑料,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写得极好。”朱铭点评道。
张居厚一直都想求官,可惜除了创作剧本,他也没有别的本事。
估计是以为朱铭喜欢听戏,张居厚连忙说:“老朽家中养着一些优伶,大元帅若是喜欢听戏,不妨选几个到府上候用。”
宋代的杂剧,属于唐代歌舞剧和参军戏的融合。
参军戏类似古代小品,跟歌舞剧融合之后,奠定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形式。即有歌有舞,有唱词有念白,后世戏曲都是宋元杂剧的子孙。
朱铭问道:“可否把杂剧写得市井一些?”
张居厚说:“老朽的杂剧,已经写得很市井了,所以襄阳百姓都喜欢看。”
朱铭摇头:“我欲让将士们看戏,既为军中娱乐,又可聚拢军心。还要教导将士知道忠义,教导将士们善待百姓。你可以理解为,杂剧要展现赵宋皇室昏聩无能,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我举义旗,便是要带着军民过好日子。军民是一体的,士卒来自民间,百姓过得不好,士卒就过得不好。士卒过得不好,百姓也要受兵戈之难。这些士卒,大部分来自乡下,杂剧要写得贴近农民。”
张居厚张张嘴巴,欲言又止,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整理措辞之后,张居厚说:“大元帅,老朽从小生活在襄阳城中,即便出城也是游山玩水。对城中市井小民,老朽倒还熟悉得很,可却不知道农民与农事。骤然为农民出身的士卒写杂戏,恐怕难以下笔,写出来他们也不喜看。”
朱铭问道:“老先生今年贵庚?”
张居厚回答:“五十有二。”
“身体可还健朗?”朱铭又问。
张居厚说:“还过得去,能吃能睡,能走能唱。”
朱铭说道:“那就请老先生去军中走访,采风记录士卒的生活与遭遇。先写两部杂剧,一是汉中起兵,二是流民垦荒。要体现官府无道,百姓困苦,起兵造反是顺应民意。还要体现在我父子治下,百姓生活得更好。最好还能有一些情爱,因为官府盘剥,有情人难成眷属,就是生离死别那种。”
“让老朽去军营跟士卒打交道?”张居厚觉得这差事很困难。
朱铭利诱道:“我会在大元帅府,专门设一官职,掌管军中娱事。正五品!”
正五品?
张居厚明白朱铭是啥意思,只要自己把事情办好,这个职务就是他的。
“大元帅托付重任,老朽不敢推辞,必鞠躬尽瘁!”张居厚连忙起身作揖领命。
这老头儿冒着风雪坐船北上去垦荒区,不但走访军营,还去跟垦荒流民接触。
流民提供的素材最多,生离死别的故事,根本不需要张居厚编造,每家每户都被官府逼得死过人。
“你在家乡可有意中人?”张居厚问一个京西北路来的农民。
农民陷入回忆,甜蜜和痛苦交杂:“俺十四岁的时候,跟村里的杜二娘定了亲。二娘比俺岁数小些,定亲时才十一岁。定亲以后,她看着俺就脸红,还给俺秀了个荷包……”
这农民拿出荷包,已经破旧不堪:“二娘总是喊,四哥,四哥。说四哥力气真大,挑得起好重的担子。说四哥翻土麻利,种麦子比别家更快。她说四哥……呜呜呜呜……”
讲着讲着,这农民开始声音凝噎,继而嚎啕大哭起来。
张居厚听得也有些感伤,等农民哭泣一阵,问道:“杜二娘怎的了?”
“官府方田,说是蔡公相下的命令,”农民抹着眼泪说,“二娘家里有几亩薄田,不知咋就变成六十几亩,官府还把她家变成三等户。一年四季,不是这个税,就是那个税,六十几亩田的赋税,哪里交得起?她爹先把田产卖了,给地主家做佃户。可欠的赋税还是给不起,被官差逼得卖女儿……”
“唉!”张居厚一声叹息。
农民却还在继续讲:“又过了四年,二娘回家了,一路讨饭爬回来的。她的腿被主家恶妇给打瘸了,又害了重病,主家不给买药,丢在巷子里让她赶紧走。俺已经另娶了妻,见二娘可怜,就偷偷拿吃的去看望她。老天爷保佑,二娘的病好了,她爹把她嫁给邻村的老鳏夫。那老鳏夫对二娘很好,可积攒的钱财,都用来娶妻,日子过得艰难。又遇到大旱,老鳏夫带着二娘逃荒……”
“俺当时也在逃荒,半路跟二娘遇到。她大着肚子躺在路边上,瘦得跟柴禾一样,两条野狗还在啃她……就那样啃她,一只手已经啃完了,脖子也啃没了半个……俺拿起棍子去打狗……俺……俺是她的四哥……哇呜呜呜……”
农民无法继续往下说,哭得撕心裂肺。
张居厚默默坐着,等农民哭完再问。
这种故事,他近几天听了太多,整个人的三观都在重塑。
以前的张居厚,并不太关心农民,只单纯觉得他们辛苦,同时又愚昧无知。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个鲜活有感情的人,以及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7/7520/42985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