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风云无常
推荐阅读:从呼吸开始超凡入圣、1987我的年代、人道大圣、我的模拟长生路、北宋穿越指南、前妻大反派、为父只想静静看着你长生、这个明星塌房后业绩更强了、人在泰拉,可怜弱小但无敌、南锦锦作品、
至六月底,南征的六卫三万四千京营将士调集完成。文官薛岩、侯海、裴友贞等人已先行奉旨离京。
新城侯张辅,在奉天殿正式被任命为征夷将军,奉旨统率京营南征军、安南都督府、广西广东征调的卫所军等军队的全部兵权,并有权宜行事之权。陈瑄为水师主将,节制参战的所有船队,但要遵从张辅的军令。安远侯柳升为征夷左副将军,河阳侯尹得胜为征夷右副将军。
大军启程时,天晴有风。人们在京师北边,好像也能听到滔滔江水拍打到岸边的浪声。
朱高煦率众,送张辅等将士,直至金川门外。朱高煦赐酒道别,还反复叮嘱诸将,要顾及大义、注重舆情宣传,以降低当地人的反抗意愿。
王后陈氏与安南国王陈正元的马车,也在中军队伍中。当大伙儿道别出发时,那马车帘子被挑开了一角,只见陈氏已是满脸泪痕,表情极其伤心,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
但是她一面伤心欲绝,一面却曾想尽办法劝说朱高煦放她回去,人便是如此矛盾。朱高煦只能坐在马背上,向那边挥了几下手,一时间让这踌躇满志的场面、似乎也蒙上了一丝纠缠不清的愁绪。
后面通过金川门甬道的人群,是一股护送“团龙日月旗”的中军步兵。当他们列队走出甬道时,朱高煦忽然有了一种恍惚之感、好像不知身在哪个时代。
此次出征的京营将士,大多得到了朝廷新发的戎服,不过作战穿的戎服,主要顾及披甲、实用;所以将士们几乎都戴着明军的宽檐铁盔,携带着各种作战工具。只有这股护旗的队列,穿的是礼服,他们头上戴的是大檐布帽,身上穿的崭新灰色衣裤,扛着“春寒”轻铳,却没有携带弹药,看起来非常整肃。
不管那火绳枪的威力几何,但细长的新锻铳管十分光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为大檐帽的原因,整齐的军容与近现代的军队十分相似。这样的场面,让远处围观的百姓也纷纷侧目,完全被这稀奇的队伍吸引了注意。
古朴的金川门城楼,狮子山上的佛塔,以及远近的亭台楼阁、水榭拱桥,一切都是明朝风格的典雅景象。而这股军队,却让朱高煦感受到变革的因素。
在节奏均匀的鼓声中,众军保持着队列行进,脚步声十分整齐。骑马的武将们在马背上向左侧抱拳行礼,朱高煦见状,也抱拳向他们回礼;“喀喀……”远近错落响彻的脚步声,已经让武将们的话声不易听清。
甬道里不断有成队列的步骑过来了,大多人马以百户队为单位,各队前后保持着适当的间隙。这条大路上人马虽多,却毫不拥堵,道路一侧还留有空隙、让骑马奔走的传令兵来往,京营正军的军纪秩序良好。
朱高煦执政后军费的倾斜,看起来对军力确有成效。不过他希望、这些京营精锐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带来实质的国家利|益。
朱高煦观望了一阵,也不乘坐他的銮驾,径直骑着马回城去了。
一众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跟着朱高煦,骑马从京师城中的大路行进,直到进了西安门;到西华门时,锦衣卫将士便止步了。
朱高煦却不下马,骑马进皇宫去柔仪殿。宫中不准骑马,但皇帝想干嘛没有人阻挡;最多有文官上书苦口婆心强调礼仪与上天对应,这种事朱高煦都是当耳边风。
古朴而敞亮的柔仪殿正殿里一切如常,前阵子他经常与文武官员在一块儿、商议安南国的事,桌案上摆着的地图也还在那里。
可是朱高煦走进来时,忽然觉得这里好像空荡荡的。他这才意识到,住在后殿的人已经走了。
陈氏只是暂住在这里,但时间比较长了;平素只要派宦官传唤一声,便能马上见到她。而今朱高煦一下子还有点不太习惯,总觉得少了点甚么。
他在那张大桌案后面坐下来,看着上面的奏章和地图,甚么也没干。过了一会儿,他便无意识地伸手放在额头上,使劲揉|搓了一阵。
就在这时,太监王贵弯着腰走了进来,抱着拂尘行礼道:“禀皇爷,先前守御司北署送了一份奏章进宫,没走通政司的,说是写了有些重要的东西。奴婢为皇爷把奏章放在了上边哩。”
朱高煦应了一声,伸手拿起最上面的奏章翻开了看。
守御司北署派人到北方收买了一些蒙|古人,得到消息:蒙古国大汗、本雅里失汗死了!
朱高煦意识到,蒙古的形势、又将发生很大的演变。他的注意力,立刻从刚才那种微妙的情绪中脱离,仔细观阅奏章内容。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明军进行了一次报|复性的北征,战役目标是鞑靼人。朱高煦觉得那场仗打得十分不痛快,全军二十几万人吃尽了苦头。但是鞑靼人好像也十分难受、损失惨重,那本雅里失汗的王帐被鄂国公平安毁灭之后,率部不断向西撤退。
结果本雅里失汗部因为粮食牧草不足,只得向西边的瓦刺借粮。不料瓦刺人反而趁火打|劫,突袭围攻了本雅里失汗,将本雅力士本人及大部人马径直屠|戮。这个大汗是名义上的“全蒙古国大汗”,他一死,瓦刺人很快扶植了一个新的大汗:答巴里汗。
答巴里汗号称是黄金家族的后人,但究竟是谁、至少明朝现在无从知晓。
而遭受重大损失的鞑靼诸部,实际当权者是号称蒙古太师的阿鲁台。阿鲁台因为实力遭受明军打击,对于瓦刺坐大扶持蒙古可汗、趁机东扩的形势惊慌万分,又怒不可遏。
这个曾经不惜与明军二三十万大军大战的阿鲁台、打死也不愿意求和的人,竟然在蒙古国内部的争斗中,决定要改变策略了。
被收买的蒙古人、向明朝官员禀报,阿鲁台正在向各部落收集良马,准备遣使、向大明朝廷进贡良驹以示交好。他们似乎想主动改变与明朝的关系,好借明军的军力、打击西边的瓦刺诸部。
朱高煦看完奏章,便抬头对侍立在前面的王贵道:“拿到武英殿去,让内阁与典宝处的大臣都看看。”
“是。”王贵躬身上前,双手拿起了奏章。
朱高煦决定先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但他不用多想,立刻就对继续北征失去了兴趣。
去年北征,朱高煦并不是很情愿,只不过因为鞑靼人主动袭扰边境无恶不作,他不想在刚登基时就显得太软弱;接着深入草原打了一仗,更让他认识到,北征简直是靡费巨大且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蒙古人似乎对明朝有些误解。当年元末蒙古人坐江山,天下的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廷的策略便是谁称王称帝、便攻打谁,因为实在没法同时进攻多路;这才有了明太祖集团的缓称王策略。
现在蒙古人,好像认为明朝也会那么干,针对“全蒙古大汗”进行打击。古人确实过于看重名分和旗帜了。
而事实是,现在从皇帝朱高煦到朝廷大臣,对于无利可图的战争,都有点抵触。朱高煦之所以不顾大臣们的劝诫,执意要对南海、东北亚地区筹谋军事行动,仅仅是因为觉得有长远利益;可对于北方草原,连朱高煦自己也看不到好处。
想通过大规模的会战,仅凭进攻弹压解决北方问题,朱高煦试了一下认为成本过高,缺乏可行性。
至于甚么黄金家族的旗帜,也不必太过在意。曾经的辉煌早已落幕腐朽、逃不过历史洪流的车轮,迟早会被蒙古人抛弃的。就像当年中原的“汉”、“唐”字旗帜,曾有极大的号召力,也终被淘汰。
朱高煦已经不愿意继续北征。
问题在于“靖难之役”抽调了太多北方卫所兵力,最近几年也没有怎么经营北方,造成北面国防日渐虚弱;但幸好蒙古诸部也在内斗,暂时不能真正威胁北边边境……所以在北方,朱高煦觉得,有必要重新完善国防体系,占据有利的要地。先行积极防御国策、考虑建造棱堡,然后再缓缓图之。
这种大事又会靡费巨大,幸好防备北方游牧部落、一直是中原的国防要害,容易得到朝野的支持,毕竟谁都需要安全感。
桌案上的几张地图摆了出来,有曰本国的地图、安南形势图、鞑靼瓦刺势力图、西蒙古那边的哈密国等复杂的版块,角落里还有海图,一条条线直至“西洋”的印|度、非洲沿岸。朱高煦的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着。
许久之后,他终于放下了图纸,仰靠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地陷入了沉思。
几百万贯这个数字,以及当年在重庆府附近看到的、衣衫褴褛的徭役和纤夫;山东布政使司已经有饿死人的情况,各种已经被朝廷取缔的邪|教、活动频繁的传闻;齐泰谈起开疆辟土是千秋功业,难以立刻有回报、对眼前状况有害无益的言论……一个个琐碎的片段,不断在他的脑海里闪过。
www.bq46.cc。m.bq46.cc
新城侯张辅,在奉天殿正式被任命为征夷将军,奉旨统率京营南征军、安南都督府、广西广东征调的卫所军等军队的全部兵权,并有权宜行事之权。陈瑄为水师主将,节制参战的所有船队,但要遵从张辅的军令。安远侯柳升为征夷左副将军,河阳侯尹得胜为征夷右副将军。
大军启程时,天晴有风。人们在京师北边,好像也能听到滔滔江水拍打到岸边的浪声。
朱高煦率众,送张辅等将士,直至金川门外。朱高煦赐酒道别,还反复叮嘱诸将,要顾及大义、注重舆情宣传,以降低当地人的反抗意愿。
王后陈氏与安南国王陈正元的马车,也在中军队伍中。当大伙儿道别出发时,那马车帘子被挑开了一角,只见陈氏已是满脸泪痕,表情极其伤心,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
但是她一面伤心欲绝,一面却曾想尽办法劝说朱高煦放她回去,人便是如此矛盾。朱高煦只能坐在马背上,向那边挥了几下手,一时间让这踌躇满志的场面、似乎也蒙上了一丝纠缠不清的愁绪。
后面通过金川门甬道的人群,是一股护送“团龙日月旗”的中军步兵。当他们列队走出甬道时,朱高煦忽然有了一种恍惚之感、好像不知身在哪个时代。
此次出征的京营将士,大多得到了朝廷新发的戎服,不过作战穿的戎服,主要顾及披甲、实用;所以将士们几乎都戴着明军的宽檐铁盔,携带着各种作战工具。只有这股护旗的队列,穿的是礼服,他们头上戴的是大檐布帽,身上穿的崭新灰色衣裤,扛着“春寒”轻铳,却没有携带弹药,看起来非常整肃。
不管那火绳枪的威力几何,但细长的新锻铳管十分光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为大檐帽的原因,整齐的军容与近现代的军队十分相似。这样的场面,让远处围观的百姓也纷纷侧目,完全被这稀奇的队伍吸引了注意。
古朴的金川门城楼,狮子山上的佛塔,以及远近的亭台楼阁、水榭拱桥,一切都是明朝风格的典雅景象。而这股军队,却让朱高煦感受到变革的因素。
在节奏均匀的鼓声中,众军保持着队列行进,脚步声十分整齐。骑马的武将们在马背上向左侧抱拳行礼,朱高煦见状,也抱拳向他们回礼;“喀喀……”远近错落响彻的脚步声,已经让武将们的话声不易听清。
甬道里不断有成队列的步骑过来了,大多人马以百户队为单位,各队前后保持着适当的间隙。这条大路上人马虽多,却毫不拥堵,道路一侧还留有空隙、让骑马奔走的传令兵来往,京营正军的军纪秩序良好。
朱高煦执政后军费的倾斜,看起来对军力确有成效。不过他希望、这些京营精锐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带来实质的国家利|益。
朱高煦观望了一阵,也不乘坐他的銮驾,径直骑着马回城去了。
一众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跟着朱高煦,骑马从京师城中的大路行进,直到进了西安门;到西华门时,锦衣卫将士便止步了。
朱高煦却不下马,骑马进皇宫去柔仪殿。宫中不准骑马,但皇帝想干嘛没有人阻挡;最多有文官上书苦口婆心强调礼仪与上天对应,这种事朱高煦都是当耳边风。
古朴而敞亮的柔仪殿正殿里一切如常,前阵子他经常与文武官员在一块儿、商议安南国的事,桌案上摆着的地图也还在那里。
可是朱高煦走进来时,忽然觉得这里好像空荡荡的。他这才意识到,住在后殿的人已经走了。
陈氏只是暂住在这里,但时间比较长了;平素只要派宦官传唤一声,便能马上见到她。而今朱高煦一下子还有点不太习惯,总觉得少了点甚么。
他在那张大桌案后面坐下来,看着上面的奏章和地图,甚么也没干。过了一会儿,他便无意识地伸手放在额头上,使劲揉|搓了一阵。
就在这时,太监王贵弯着腰走了进来,抱着拂尘行礼道:“禀皇爷,先前守御司北署送了一份奏章进宫,没走通政司的,说是写了有些重要的东西。奴婢为皇爷把奏章放在了上边哩。”
朱高煦应了一声,伸手拿起最上面的奏章翻开了看。
守御司北署派人到北方收买了一些蒙|古人,得到消息:蒙古国大汗、本雅里失汗死了!
朱高煦意识到,蒙古的形势、又将发生很大的演变。他的注意力,立刻从刚才那种微妙的情绪中脱离,仔细观阅奏章内容。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明军进行了一次报|复性的北征,战役目标是鞑靼人。朱高煦觉得那场仗打得十分不痛快,全军二十几万人吃尽了苦头。但是鞑靼人好像也十分难受、损失惨重,那本雅里失汗的王帐被鄂国公平安毁灭之后,率部不断向西撤退。
结果本雅里失汗部因为粮食牧草不足,只得向西边的瓦刺借粮。不料瓦刺人反而趁火打|劫,突袭围攻了本雅里失汗,将本雅力士本人及大部人马径直屠|戮。这个大汗是名义上的“全蒙古国大汗”,他一死,瓦刺人很快扶植了一个新的大汗:答巴里汗。
答巴里汗号称是黄金家族的后人,但究竟是谁、至少明朝现在无从知晓。
而遭受重大损失的鞑靼诸部,实际当权者是号称蒙古太师的阿鲁台。阿鲁台因为实力遭受明军打击,对于瓦刺坐大扶持蒙古可汗、趁机东扩的形势惊慌万分,又怒不可遏。
这个曾经不惜与明军二三十万大军大战的阿鲁台、打死也不愿意求和的人,竟然在蒙古国内部的争斗中,决定要改变策略了。
被收买的蒙古人、向明朝官员禀报,阿鲁台正在向各部落收集良马,准备遣使、向大明朝廷进贡良驹以示交好。他们似乎想主动改变与明朝的关系,好借明军的军力、打击西边的瓦刺诸部。
朱高煦看完奏章,便抬头对侍立在前面的王贵道:“拿到武英殿去,让内阁与典宝处的大臣都看看。”
“是。”王贵躬身上前,双手拿起了奏章。
朱高煦决定先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但他不用多想,立刻就对继续北征失去了兴趣。
去年北征,朱高煦并不是很情愿,只不过因为鞑靼人主动袭扰边境无恶不作,他不想在刚登基时就显得太软弱;接着深入草原打了一仗,更让他认识到,北征简直是靡费巨大且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蒙古人似乎对明朝有些误解。当年元末蒙古人坐江山,天下的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廷的策略便是谁称王称帝、便攻打谁,因为实在没法同时进攻多路;这才有了明太祖集团的缓称王策略。
现在蒙古人,好像认为明朝也会那么干,针对“全蒙古大汗”进行打击。古人确实过于看重名分和旗帜了。
而事实是,现在从皇帝朱高煦到朝廷大臣,对于无利可图的战争,都有点抵触。朱高煦之所以不顾大臣们的劝诫,执意要对南海、东北亚地区筹谋军事行动,仅仅是因为觉得有长远利益;可对于北方草原,连朱高煦自己也看不到好处。
想通过大规模的会战,仅凭进攻弹压解决北方问题,朱高煦试了一下认为成本过高,缺乏可行性。
至于甚么黄金家族的旗帜,也不必太过在意。曾经的辉煌早已落幕腐朽、逃不过历史洪流的车轮,迟早会被蒙古人抛弃的。就像当年中原的“汉”、“唐”字旗帜,曾有极大的号召力,也终被淘汰。
朱高煦已经不愿意继续北征。
问题在于“靖难之役”抽调了太多北方卫所兵力,最近几年也没有怎么经营北方,造成北面国防日渐虚弱;但幸好蒙古诸部也在内斗,暂时不能真正威胁北边边境……所以在北方,朱高煦觉得,有必要重新完善国防体系,占据有利的要地。先行积极防御国策、考虑建造棱堡,然后再缓缓图之。
这种大事又会靡费巨大,幸好防备北方游牧部落、一直是中原的国防要害,容易得到朝野的支持,毕竟谁都需要安全感。
桌案上的几张地图摆了出来,有曰本国的地图、安南形势图、鞑靼瓦刺势力图、西蒙古那边的哈密国等复杂的版块,角落里还有海图,一条条线直至“西洋”的印|度、非洲沿岸。朱高煦的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着。
许久之后,他终于放下了图纸,仰靠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地陷入了沉思。
几百万贯这个数字,以及当年在重庆府附近看到的、衣衫褴褛的徭役和纤夫;山东布政使司已经有饿死人的情况,各种已经被朝廷取缔的邪|教、活动频繁的传闻;齐泰谈起开疆辟土是千秋功业,难以立刻有回报、对眼前状况有害无益的言论……一个个琐碎的片段,不断在他的脑海里闪过。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7/7614/43629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