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上弦月
推荐阅读:快穿之不服来战呀、今夜尚有余温、病美人和杀猪刀、重生高武:不当怨种后,悔哭黑丝女神、顾总别虐了,夫人喝了忘情水!、网游之全职法神、三国之铜雀铸天庭、和黑红弟弟一起上综艺,我爆红、拒绝你表白,你把我闺蜜捡回家?、厨神系统,但食堂打工、
“记得还挺清楚。”
林煜点头表示赞扬。
不愧是“三杨”之一,能史书留名的人才,先不管人品如何(《明史》记载的杨荣人品特别矛盾),这才能确实没得说。
郑和见到林煜夸赞杨荣,也不甘示弱:“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好歹也是精通天文学的三宝太监,自然也得懂数学,不懂数学拿什么去算天文?
“你一个武将也懂勾股定理,厉害啊?”林煜故意说道。
郑和本来以为也会被赞扬,听到这话顿时就闭口了。
林煜见此,也不多说,剩下的两个学生没说话,显然也是都对勾股定理有过研究。
没有研究也看不懂之前那么复杂的天文学公式。
林煜继续说道:“既然都懂勾股定理,那剩下的也就简单了。”
林煜说很简单,是真的确实很简单。
但凡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学过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那就都能依托下面的方法,算出日地距离。
没办法,这就是生得晚的好处啊!
有了前人先贤去摸索,那作为后人的林煜,只需要照葫芦画瓢就好了。
又不是让他凭空去搞发明创造,照着答案抄总不至于还能抄错吧?
嗯,日本当初的确是抄错了,把中国古代的跪坐学去了,但没注意看咱们的古人跪坐都有支踵,所以不会得罗圈腿。
日本把支踵拿来干嘛了?
当然是摆寿司啊!
呵呵~
“所以,勾股定理和测算与太阳的距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于谦作为林煜唯一“坦诚相见”的亲传弟子,充分发挥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者的关系嘛……”
林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地上快速的画了三个圆形。
分别标注:太阳—月亮—地球。
接着,随手画线就将三个圆形的圆心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肉眼来看)”。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的光线全部来自于太阳的反光。”
对于林煜说的“月亮不发光”的先决条件,这四名学生倒是都不反对。
因为月亮不发光的概念,自西汉开始,历朝都有天文学者相继提出,只不过多为假想……
“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京房(西汉)
“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灵宪》(张衡)
比较近的,还有北宋的邵雍提出:“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这些人具体怎么得知月亮不发光的,已经无从考证,也没有遗留任何的论证依据和书面详细资料。
不过,倒是还有一个比较离谱扯淡的野史。
那是一部唐朝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唐文宗大和年间,有个叫郑仁本的人,他有一个表弟,有次表弟和王秀才一起去嵩山上游玩,结果因为玩的太疯,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在下山时候被黑夜和大雾搞得迷路了。
这时二人遇到一个穿白衣的神秘人,就找对方去问路,结果对方带路是带路了,但一边带路,又一边跟他们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
后面的情节其实都不重要,里面的灵异情节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出自1200多年前。
但故事里却明确说出,月球存在七种宝物(氧、硅、镁、铁、铜、铝、钛),而这七种矿物直到近代登月采集了月壤分析,才真正得知成分。
再有里面说的“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直接点明了月球存在坑坑洼洼的山脉和阴影。
这些倒是发现得很早,也就公元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才看到。
离谱是真的离谱。
匪夷所思也是真的匪夷所思。
总不能说这部唐代小说的作者是个穿越者,故事是他根据现代知识写出来的吧?
后世分析来分析去,只能归类为巧合,是古人对于月亮的臆想猜测……
说回当下,林煜指着地上用“太阳、月亮、地球”组成的直角三角形,说道:“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的光亮都来源于太阳,所以要想组成这个直角三角形,就需要一个必要条件。”
“上弦月?”
郑和迟疑了片刻回答道。
“没错,就是上弦月。”
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月相存在变化,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这里就是指代月相的变化。
月相的具体变化,又被主要分为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四个概念。
古人将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太阴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农历的每月初一,又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整个“朔望月”的平均时间长度,刚好为29.53059天,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一个月。
林煜提到的上弦月,差不多就是每月的农历初七到初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亮就已经在头顶。
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可以被看到,这就称之为“上弦月”。
而下弦月则恰好相反,因为是满月以后才出现,月亮升起的时间也会一天比一天迟,月亮的光照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更小。
到了农历二十三,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一半,这时的半月就只会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月”。
朔月嘛……
就更简单了,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压根无法见到,这就是朔月,即为农历初一。
俗称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
郑和得到了林煜的肯定,也伸手对着地上的直角三角形讲解道。
“因为到了每月的上弦月,按照天文历法中计算的时刻,黄经刚好差90°,也就是‘太阳—月亮—地球’必定为直角,再算出大地与太阳之间的角度是多少,那‘地球—太阳—月亮’的角度只要减一下就能得出来了。”
www.bq46.cc。m.bq46.cc
林煜点头表示赞扬。
不愧是“三杨”之一,能史书留名的人才,先不管人品如何(《明史》记载的杨荣人品特别矛盾),这才能确实没得说。
郑和见到林煜夸赞杨荣,也不甘示弱:“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好歹也是精通天文学的三宝太监,自然也得懂数学,不懂数学拿什么去算天文?
“你一个武将也懂勾股定理,厉害啊?”林煜故意说道。
郑和本来以为也会被赞扬,听到这话顿时就闭口了。
林煜见此,也不多说,剩下的两个学生没说话,显然也是都对勾股定理有过研究。
没有研究也看不懂之前那么复杂的天文学公式。
林煜继续说道:“既然都懂勾股定理,那剩下的也就简单了。”
林煜说很简单,是真的确实很简单。
但凡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学过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那就都能依托下面的方法,算出日地距离。
没办法,这就是生得晚的好处啊!
有了前人先贤去摸索,那作为后人的林煜,只需要照葫芦画瓢就好了。
又不是让他凭空去搞发明创造,照着答案抄总不至于还能抄错吧?
嗯,日本当初的确是抄错了,把中国古代的跪坐学去了,但没注意看咱们的古人跪坐都有支踵,所以不会得罗圈腿。
日本把支踵拿来干嘛了?
当然是摆寿司啊!
呵呵~
“所以,勾股定理和测算与太阳的距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于谦作为林煜唯一“坦诚相见”的亲传弟子,充分发挥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者的关系嘛……”
林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地上快速的画了三个圆形。
分别标注:太阳—月亮—地球。
接着,随手画线就将三个圆形的圆心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肉眼来看)”。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的光线全部来自于太阳的反光。”
对于林煜说的“月亮不发光”的先决条件,这四名学生倒是都不反对。
因为月亮不发光的概念,自西汉开始,历朝都有天文学者相继提出,只不过多为假想……
“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京房(西汉)
“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灵宪》(张衡)
比较近的,还有北宋的邵雍提出:“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这些人具体怎么得知月亮不发光的,已经无从考证,也没有遗留任何的论证依据和书面详细资料。
不过,倒是还有一个比较离谱扯淡的野史。
那是一部唐朝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唐文宗大和年间,有个叫郑仁本的人,他有一个表弟,有次表弟和王秀才一起去嵩山上游玩,结果因为玩的太疯,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在下山时候被黑夜和大雾搞得迷路了。
这时二人遇到一个穿白衣的神秘人,就找对方去问路,结果对方带路是带路了,但一边带路,又一边跟他们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
后面的情节其实都不重要,里面的灵异情节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出自1200多年前。
但故事里却明确说出,月球存在七种宝物(氧、硅、镁、铁、铜、铝、钛),而这七种矿物直到近代登月采集了月壤分析,才真正得知成分。
再有里面说的“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直接点明了月球存在坑坑洼洼的山脉和阴影。
这些倒是发现得很早,也就公元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才看到。
离谱是真的离谱。
匪夷所思也是真的匪夷所思。
总不能说这部唐代小说的作者是个穿越者,故事是他根据现代知识写出来的吧?
后世分析来分析去,只能归类为巧合,是古人对于月亮的臆想猜测……
说回当下,林煜指着地上用“太阳、月亮、地球”组成的直角三角形,说道:“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的光亮都来源于太阳,所以要想组成这个直角三角形,就需要一个必要条件。”
“上弦月?”
郑和迟疑了片刻回答道。
“没错,就是上弦月。”
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月相存在变化,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这里就是指代月相的变化。
月相的具体变化,又被主要分为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四个概念。
古人将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太阴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农历的每月初一,又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整个“朔望月”的平均时间长度,刚好为29.53059天,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一个月。
林煜提到的上弦月,差不多就是每月的农历初七到初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亮就已经在头顶。
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可以被看到,这就称之为“上弦月”。
而下弦月则恰好相反,因为是满月以后才出现,月亮升起的时间也会一天比一天迟,月亮的光照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更小。
到了农历二十三,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一半,这时的半月就只会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月”。
朔月嘛……
就更简单了,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压根无法见到,这就是朔月,即为农历初一。
俗称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
郑和得到了林煜的肯定,也伸手对着地上的直角三角形讲解道。
“因为到了每月的上弦月,按照天文历法中计算的时刻,黄经刚好差90°,也就是‘太阳—月亮—地球’必定为直角,再算出大地与太阳之间的角度是多少,那‘地球—太阳—月亮’的角度只要减一下就能得出来了。”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7/7929/464467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