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荀子在孔庙排第几?
推荐阅读:快穿之不服来战呀、今夜尚有余温、病美人和杀猪刀、重生高武:不当怨种后,悔哭黑丝女神、顾总别虐了,夫人喝了忘情水!、网游之全职法神、三国之铜雀铸天庭、和黑红弟弟一起上综艺,我爆红、拒绝你表白,你把我闺蜜捡回家?、厨神系统,但食堂打工、
荀子对圣王论的解释,让朱高炽大为震撼。
在荀子的理论中,圣王只需要“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用来自于仁义的道德之威,而不是暴察、狂妄之威,亦即“礼义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让天下都能修治礼乐,教化百姓,明确上下内外职分,就能让百姓对圣王“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也就不会有百姓想着要反抗圣王的治理。
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
《富国》开篇的九字真言,便明确说明了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从来都不需要天人感应的皇帝,而是国家能够供养百姓,维护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
只要能够做到这些,便如《富国》结尾所论述,百姓不仅能发自内心尊敬圣王,对其亲之如自己父母,甚至还乐意为圣王去“出死断亡”。
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朱高炽对荀子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对方的理论明显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
不愧为集诸子百家学说于大成者,后圣之名当之无愧!
不过很快,朱高炽又有些疑惑起来,荀子既为儒家活圣,他的学说著书《荀子》也让殿中的君臣都是眼前一明。
可问题来了……
荀子明明应该超然,但荀子在儒家的实际地位,似乎有些太低了?
确实很低,低的连一般人,可能都只听闻荀子,却从未读过荀子的任何文章著书。
就连提到的荀子,可能也是来自其它的杂书。
这有些不合理吧?
“金爱卿,荀子的圣王论很好,但荀子的孔庙从祀地位,是不是有些太低了呢?”
朱高炽也是从小就读圣贤书,知道一些孔庙的从祀排位,似乎没听过有荀子。
那么这孔庙地位绝对不高,否则的话,他不可能从来没听过。
朱高炽这么想也确实没错,作为儒家“后圣”的荀子,其自然是配享孔庙从祀。
就是这个排位轮次……
总之就是特别尴尬!
先说孔庙,无外乎就是祭祀孔子的庙堂,也可以叫孔夫子庙。
当然,它在后世被叫得更多的还是“文庙”,与“武庙(武成王庙)”相互对应。
武庙主祭姜子牙,从祀历史杰出武将。
文庙则主祭孔子,从祀孔子的弟子与其他儒家圣贤。
金幼孜没立刻回答朱高炽的疑问,而是首先说了一遍孔庙的配祀排位。
“孔庙主祀自然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首次追封孔子由‘隆道公(武则天封)’晋封‘文宣王’,至此除后周仅追封孔子‘至圣文宣师’外,其余历朝皆为孔子封王……”
不只是封王,还是一步步往上加封。
文宣王、至圣文宣师、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
可以说,蒙元给孔子的封王规格是最高的,因为蒙元需要孔子的名号去教化汉人百姓,笼络汉人士大夫阶级。
也因此,到了明朝孔子便已经封无可封,再往上就只能给孔子上皇帝尊号了。
还真别说,西夏的时候确实这么干过,直接追封孔子为“文宣帝”,与西夏皇帝享有同等规格的庙堂、香火和祭祀,历史上有且仅有此一例。
但这不归入正统,因为西夏比起儒家,更信奉佛教,孔子“当皇帝”在中原士大夫看来有些过于不伦不类。
当然,孔子封王实际也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到了嘉靖朝就把孔子封号一撸到底,从“大成至圣文宣王”变成了“至圣先师”。
往后的螨清、民国恢复了“大成”和“文宣”,但依旧不允许孔子有王号存在。
现在,金幼孜这么故意提一嘴,还特地不小心说了后周没有给孔子封王,显然也是意有所指。
孔子为儒家老祖,也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老师”,但不代表所有读书人都认可孔子现在这么“牛逼炫酷吊炸天”的封号。
反正金幼孜在看完《荀子》中的理论后,就不再认可孔子的尊号。
过于虚高不说,也与荀子的圣王论相冲突,天下只能有一个圣王,那个圣王就是皇帝,就是天子,而不能是孔圣人。
“孔庙主祀为孔子,其后还有着‘四配’、‘十哲’、“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
“从祀的先贤先儒暂且不论,先说孔庙从祀中排位最高的‘四配’。”
“所谓‘四配’,便是居孔庙东侧的颜回、孔伋(子思),以及居西侧的曾参、孟轲。”
这四个人的名号,没有点历史“底蕴”傍身的,怕是四个得有三个都不认识。
唯一认识的大概也就只有“邹国亚圣公(嘉靖改封亚圣)”孟轲,也就是孟子了。
因为都姓孟,总归能认出来。
说起来,在东侧排位起头的颜回,最早的封号也是“亚圣”。
因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又先于孔子英年早逝,所以先被唐玄宗尊为“亚圣”,为孔庙“十哲”之首,经过两宋、元朝的更迭,逐步转封为了“兖国复圣公(复圣)”。
西侧排位打头的则是曾参,同样也为孔子的弟子,学有所成后便也跟着传道讲学,被视作孔门道统的继承者,因为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同时著书立说《孝经》、《大学》。
当然,曾参的孔庙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在于他对思孟学派的创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孔伋,便是师承曾参,也就有了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
曾参在孔庙的封号,如今为元朝册封的“成国宗圣公(宗圣)”。
颜回、曾参负责东西两侧起头,又有孔伋、孟子分立东西二侧之后。
孔伋排东侧第二位,为孔子的嫡孙,老师是曾参,其道统为儒学八派之一的“子思之儒”,后经过门人传给孟子,并在其后形成了完整的思孟学派。
孔伋现在的封号为元朝追封的“沂国述圣公(述圣)”。
最后一位孟轲不必多说,大名鼎鼎的孟子。
亚圣!
仅次于孔圣人……
www.bq46.cc。m.bq46.cc
在荀子的理论中,圣王只需要“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用来自于仁义的道德之威,而不是暴察、狂妄之威,亦即“礼义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让天下都能修治礼乐,教化百姓,明确上下内外职分,就能让百姓对圣王“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也就不会有百姓想着要反抗圣王的治理。
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
《富国》开篇的九字真言,便明确说明了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从来都不需要天人感应的皇帝,而是国家能够供养百姓,维护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
只要能够做到这些,便如《富国》结尾所论述,百姓不仅能发自内心尊敬圣王,对其亲之如自己父母,甚至还乐意为圣王去“出死断亡”。
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朱高炽对荀子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对方的理论明显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
不愧为集诸子百家学说于大成者,后圣之名当之无愧!
不过很快,朱高炽又有些疑惑起来,荀子既为儒家活圣,他的学说著书《荀子》也让殿中的君臣都是眼前一明。
可问题来了……
荀子明明应该超然,但荀子在儒家的实际地位,似乎有些太低了?
确实很低,低的连一般人,可能都只听闻荀子,却从未读过荀子的任何文章著书。
就连提到的荀子,可能也是来自其它的杂书。
这有些不合理吧?
“金爱卿,荀子的圣王论很好,但荀子的孔庙从祀地位,是不是有些太低了呢?”
朱高炽也是从小就读圣贤书,知道一些孔庙的从祀排位,似乎没听过有荀子。
那么这孔庙地位绝对不高,否则的话,他不可能从来没听过。
朱高炽这么想也确实没错,作为儒家“后圣”的荀子,其自然是配享孔庙从祀。
就是这个排位轮次……
总之就是特别尴尬!
先说孔庙,无外乎就是祭祀孔子的庙堂,也可以叫孔夫子庙。
当然,它在后世被叫得更多的还是“文庙”,与“武庙(武成王庙)”相互对应。
武庙主祭姜子牙,从祀历史杰出武将。
文庙则主祭孔子,从祀孔子的弟子与其他儒家圣贤。
金幼孜没立刻回答朱高炽的疑问,而是首先说了一遍孔庙的配祀排位。
“孔庙主祀自然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首次追封孔子由‘隆道公(武则天封)’晋封‘文宣王’,至此除后周仅追封孔子‘至圣文宣师’外,其余历朝皆为孔子封王……”
不只是封王,还是一步步往上加封。
文宣王、至圣文宣师、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
可以说,蒙元给孔子的封王规格是最高的,因为蒙元需要孔子的名号去教化汉人百姓,笼络汉人士大夫阶级。
也因此,到了明朝孔子便已经封无可封,再往上就只能给孔子上皇帝尊号了。
还真别说,西夏的时候确实这么干过,直接追封孔子为“文宣帝”,与西夏皇帝享有同等规格的庙堂、香火和祭祀,历史上有且仅有此一例。
但这不归入正统,因为西夏比起儒家,更信奉佛教,孔子“当皇帝”在中原士大夫看来有些过于不伦不类。
当然,孔子封王实际也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到了嘉靖朝就把孔子封号一撸到底,从“大成至圣文宣王”变成了“至圣先师”。
往后的螨清、民国恢复了“大成”和“文宣”,但依旧不允许孔子有王号存在。
现在,金幼孜这么故意提一嘴,还特地不小心说了后周没有给孔子封王,显然也是意有所指。
孔子为儒家老祖,也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老师”,但不代表所有读书人都认可孔子现在这么“牛逼炫酷吊炸天”的封号。
反正金幼孜在看完《荀子》中的理论后,就不再认可孔子的尊号。
过于虚高不说,也与荀子的圣王论相冲突,天下只能有一个圣王,那个圣王就是皇帝,就是天子,而不能是孔圣人。
“孔庙主祀为孔子,其后还有着‘四配’、‘十哲’、“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
“从祀的先贤先儒暂且不论,先说孔庙从祀中排位最高的‘四配’。”
“所谓‘四配’,便是居孔庙东侧的颜回、孔伋(子思),以及居西侧的曾参、孟轲。”
这四个人的名号,没有点历史“底蕴”傍身的,怕是四个得有三个都不认识。
唯一认识的大概也就只有“邹国亚圣公(嘉靖改封亚圣)”孟轲,也就是孟子了。
因为都姓孟,总归能认出来。
说起来,在东侧排位起头的颜回,最早的封号也是“亚圣”。
因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又先于孔子英年早逝,所以先被唐玄宗尊为“亚圣”,为孔庙“十哲”之首,经过两宋、元朝的更迭,逐步转封为了“兖国复圣公(复圣)”。
西侧排位打头的则是曾参,同样也为孔子的弟子,学有所成后便也跟着传道讲学,被视作孔门道统的继承者,因为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同时著书立说《孝经》、《大学》。
当然,曾参的孔庙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在于他对思孟学派的创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孔伋,便是师承曾参,也就有了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
曾参在孔庙的封号,如今为元朝册封的“成国宗圣公(宗圣)”。
颜回、曾参负责东西两侧起头,又有孔伋、孟子分立东西二侧之后。
孔伋排东侧第二位,为孔子的嫡孙,老师是曾参,其道统为儒学八派之一的“子思之儒”,后经过门人传给孟子,并在其后形成了完整的思孟学派。
孔伋现在的封号为元朝追封的“沂国述圣公(述圣)”。
最后一位孟轲不必多说,大名鼎鼎的孟子。
亚圣!
仅次于孔圣人……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hxqgjx.com/xs/7/7929/46446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hxqgjx.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